家纺行业在较快地增长之后,便到了应该冷静下来深刻思考的时候了。产业要转型升级,作为设计师的我们,设计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首先,应从追求量的增加转向品质的提升。品质是指产品的特征、品性、本质,也包含产品做为商品和服务的水准、质量。具体而言,产品品质一是功能,二是特点,三是可依赖度,四是耐用度,五是服务度,六是高品质的外观。从外观上看,能反映出产品的高品质,才是消费者可以去判断产品优劣的地方。
我国的家纺行业繁华过后归于平淡,而这正是显示“真功夫”的时代,一些不惜成本用低价等手段过度竞争给行业造成冲击的企业,将会被时代逐渐淘汰。
家纺行业已进入到精耕细作的时代,企业要利用现在的时机,加快向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变。内在品质体现的是功力、基础、底蕴,相对来讲比表面、外观的形式更难做。有些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的企业尽管在花型和色彩上抄袭别人,但却逃不过消费者的眼睛,在行业内也不会受到认可,就像有些国画家只学齐白石的形式,而不具笔墨功夫,使作品毫无价值,大众对此不屑一顾。
在进行创作时,不能只关注表面风格的流行,企业往往过于强调产品的造型、色彩、纹样等因素,过于看重对设计风格的追逐,而在有意无意间弱化了设计内在的规律与重要性,忽略了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体系与原则,这亦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抄袭外在、表面的东西比较容易达到的效果,若长期以往便会丧失产品真正的生命。例如苹果系列产品的外形一直未有大的改变,改变的只是其设计内容与用户体验。又如欧美的先织后染、单色毛巾系列产品,几十年来其色彩、外形并无大的改变,酒红、咖啡、深蓝、驼色和白色,几乎成了永恒色、习惯色,但他们在舒适、亲肤和吸水性、用户体验上的追求则持续创新,其基本品质很稳定。从苹果到欧美的毛巾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以品质为中心的设计特征以及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很重要。
从手工业、工业信息化等技术演变与交织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无论如何发展,以人为本的设计才是真正的创新。
设计师首先要从现有形成的固化设计、已经成为“美工”的技术角色中走出来,从人性出发,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主,深入研究潜在的新体验,导入文化、开拓创新、提高设计水平,全面提升产品的品质。
随着社会对于各类家纺产品的认知,设计师不能仅仅将精力集中在视觉表现中,而是要满足社会、对品质要求不断提高,由此进一步强化、深化、博化自己的设计专业领域。
当前所流行的跨界设计中最主要的不仅仅在专业设计领域里,如毛巾的设计,绝不是单个的设计,也不是一个外观色彩和图案的样式,而是要全面关注人们对生活不断要求的、产品从内到外的整体品质,如材质、工艺、技术和在实用中各种功能的体现和要求。
日本著名设计师深泽设计过一把雨伞,他把雨伞弯曲的手柄处加了一个豁口,人们在坐公交车或者站立时,可以将购物袋置于伞柄处而不滑落。前几年,笔者在法兰克福看到一些面巾、餐巾的边角上都缝有一个线圈,可方便在不同的环境下随时挂上,仅一个小小的设计,却给人们带来诸多方便。因此,好的设计不一定有华丽的外观,也不局限于一种功能的使用,而在于它呈现出广阔的人文关怀,设计师不仅仅要有美的修养,更应该以人为本,唯有这种“跨界”的思考,才能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
做为设计师,提高设计水平,提升产品的品质应是今后关注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