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品牌最近都在被卖来卖去的,为什么?
发表时间:2017-07-27      发表评论()

  “什么?”大多数人听闻Jimmy Choo即将改嫁Michael Kors的消息后大惑不解。两个多月前也发生过这一幕,当时的买卖双方是Coach和Kate Spade,空气里弥漫着的并购气息,

  早在今年4月,汇丰银行(HSBC)就发布过的一份报告,认为时尚产业已经做好合并收购准备。由于奢侈品牌两极分化严重,2017年可能迎来并购热潮。“行业资本随时待命,估值处于高点,管理层变动频繁。”报告故而推导称,这些市场因素为行业买卖做足了铺垫。

  加拿大投资银行Canaccord Genuity分析师观察到,“行业挑战与M&A(并购)成正比,因为处于低谷期间的公司需要求生圈,眼下状况即是如此”。原宝格丽首席执行官Francesco Trapani在《金融时报》举办的奢侈品峰会上说道:“全球并购市场巨大,既有30年迅速崛起的奢侈品集团,也存在小型独立品牌。”

  大鱼吃小鱼的例子在各行各业都十分常见。从1980年代开始,法国奢侈品巨头LVMH便是通过收购一步步买下70个品牌,最终达到了现在的规模,而它的竞争对手开云集团亦是如此。

  数十年前,起初的几宗买卖基于品牌管理人换代。当创始人故去后,他的继承人未必有兴趣,或是足够能力掌管公司。在此前提下的出售对卖方而言是解脱。但更多并购基于更加理性的商业考量。大集团在资本、供应商、销售渠道、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强大优势,令投靠于其下的品牌迅速走向国际。

  从意大利战略咨询公司Pambianco的统计数据来看,并购增长势头明显。2016年时尚和奢侈品领域的并购案例共96例,同比增长30%。

  分析师Alessio Candi认为背后原因有二。其一,部分公司账务状况正在改善;其二,大集团手握大量流动资产。鉴于眼下股票市场过于跌宕,而其他金融产产品,例如债券不具备盈利性,高潜力公司不失为明智的投资目标。资本注入,外加战略调整,被投资方极有可能在短期内为股东带来可观回报。

  目前并购市场最活跃的是控股公司和私募基金,去年四成交易出自它们之手。其中还有中国和中东买家的身影,例如中国刚泰集团收购意大利高端珠宝品牌Buccellati,卡塔尔皇室投资基金Mayhoola以4.85亿欧元买下法国时尚品牌Balmain。

  至于并购究竟是否能带来协同效应,投资机构L Capital(现已与美国私募股权公司Catterton合并为L Catterton)前CEO Daniel Piette认为大部分案例的初衷是为了公司长远发展,改善结构。

  从收购鞋履品牌Stuart Weitzman开始,Coach就已经意识到单品牌作战的风险远远高出集团,而前者恰好能弥补自己在鞋履领域的不足。Michael Kors与Jimmy Choo之间亦是如此。从品类层面来看,两家可以说是完美互补——Jimmy Choo目前75%的销量来自鞋类产品,而Michael Kors的鞋类销量只能占到品牌总销售的11%。

  Daniel Piette认为每家奢侈品牌都应该单独垂直管理,因此很难与其他品牌共享,“这更像是财务结构调整,协同没有意义。”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我们觉得行业并购越来越频繁,部分原因在于并购双方均为知名品牌。无论Jimmy Choo、Michael Kors,抑或Kate Spade、Coach,都是广为人知的时尚品牌。

  要知道,收购方曾经的目标通常是供应商或者产业链上游公司,以此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可近来,它们把目光转向了更有潜力的小型同类公司。“最吸引人的投资目标是那些潜力型小公司。” 分析师Alessio Candi以意大利品牌为例,“资本加上国际市场拓展计划,原本5000-6000万欧元的营收额很可能增长到3亿欧元”。

  幸运的是,被投资方的态度也越来越开放。Alessio Candi观察到,随着意大利家族品牌掌门人更新换代,年轻人不再视外部投资为洪水猛兽,相反明白资金对于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性。

  按照德勤的看法,并购是各个行业的健康指标。适度活跃的交易市场能够促进品牌创新。道理很简单,就像挪威老渔夫在沙丁鱼群里放入生性好动的鲶鱼一样。 

稿件来源:界面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0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