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六大体育用品企业2012年中报财务数据】营收:安踏39.3亿、李宁38.8亿、361度28.7亿、特步26亿、匹克16亿、动向8.3亿;利润:安踏7.6亿、361度6亿、特步4.68亿、匹克2.3亿、李宁0.4亿、动向0.97亿
当前的形势
今年,是我判断本土体育用品三年调整期的第二年,是体育用品调整期关键的一年。从财报数据看,大家的业绩增长的压力非常大,门店数量在减少,终端市场的洗牌在品牌公司的门店数量上已经展开。2013年Q1的订货会数据也不理想,安踏、特步等品牌都有20%左右的下降,这是渠道库存(非财报统计的总部库存)的一个侧面反映,2013年春节在2月份,2011年冬天暖冬,这个角度看,渠道方面2011年Q4和2012年Q1的库存也不少。
在营运层面上也能看到一些变化。比如李宁的聚焦,特步放弃迪斯尼运动。不过他们无一例外的进军儿童品类,进军儿童的还有中国动向。或许和361度、安踏尝到童装的甜头有关?
匹克的国际化似乎并不成功。海外收入同比下降,媒体中(如《环球企业家》)宣传的美国店,上半年销售只有60万元,下滑达90%。非洲和亚洲市场销售都突破了6KW,也就是说匹克的国际化,其实没有解决产品知名度、供应链的国际化,仅仅是一个出口商。特步的转型动作大,伦敦奥运的营销上基本没有露什么脸,唯一的加特林也是为了其拓展跑步市场。从赞助马拉松,推出“爱特步爱跑步”等策略看,都是配合特步的品类结构转型。
在一相当段时间里,清库存仍然是大问题。库存就是企业的现金流。健康的库存保证企业有更多的钱来做新品,也保证加盟商有信心和有陈列空间来上新品。
未来的希望在那里?
未来体育用品市场进一步的集中化。有一部分品牌面临着转型,向细分的市场切入,或者转做其它领域。这个过程也比较坚难。但并不是说没有机会。中国市场很大,区域差异性很大,精细化经营,依然有机会。比如云南市场的喜德龙,他的销售规模是当地体育用品的老大,安踏的销售都不及他。鸿星尔克,在西北市场,销售也不错。贵人鸟,在四级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销售增长很快。此外,多品牌很难,但也有机会,比如安踏的FILA,在四川某地级市,年销售能做到300万元,部分市场需要档次更高,体验更好,或者更时尚的运动装,但问题是如何发现这些市场空白并进行击破。另,大家一味的冲到童装市场可能会导致童装市场过热,童装市场需要有运动童装来保护孩子在运动过程中免受伤害,这点与休闲童装相比,品类有优势,但年龄段如何划分,卖场是否能支撑经销商,这些问题也需要摸索。
运营模式的改变。当前,体育用品的渠道模式基本都是品牌+分销+加盟三级模式,环节较长,如果参照快时尚模式进行改革(当然这需要很强大的现金流),则商品的周转速度和管理的效率就会做出较大的变化,如果说五年前做直营可操作性不强,那么现在可操作性比五年前要好很多,当然店铺成本和人力成本上升也是问题,但全国各地的商场下沉,对品牌自营化扩张也是一个机会。当前,李宁公布的自营店贡献为20.8%,安踏,特步,361度的分销商们也有不少直营店和联营店,对体育用品品牌而言,运营模式的转变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另外,电商是渠道改革的一个新机会。特步在用电商嫁接现有的渠道,从观察看,应该是分销商一级的O2O?
供应链的改变。09年,耐克关闭在华工厂,在江苏建立亚洲最大的物流中心,12年,阿迪达斯关闭在华工厂,在天津港建立物流中心,12年,凡客诚品将部分订单转移到东南亚,李宁亦宣布在东南亚寻找一部分供应合作伙伴以优化成本。而匹克、特步、安踏、361度等品牌的自产比例也在提高,同时也将工厂迁移到中西部地区,未来,供应链效率的竞争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装业进入微利时代,各个环节的费用都很高,要活着去要么开源,要么节流,但核心是变革。怎么变,朝那个方向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