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纺联:促进纺织行业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19-06-27    作者:李进才  发表评论(0)

  纺织工业是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国家对纺织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高度重视。

  早在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制定了《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党的“十九大”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去年,工信部组织有关方面对《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首先,我向大家重点解读一下《指导目录》中纺织工业部分的内容和特点。

  一是纺织工业涉及的区域范围广。《指导目录》中有关纺织工业的条目以纺织为主,另外在新材料条目中也有高性能纤维及制品等相关内容。《指导目录》重在突出指导性和方向性,综合考虑了各地区产业基础、特色优势、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区位交通、国际国内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确定了优先承接发展、不再承接以及引导逐步调整退出的产业目录。承接地细化到了地区(市、州、盟)层级,便于产业转移各方获取更加精准的信息参考。纺织工业产业链的长、产业环节多、细分领域广,也是各地区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选择的主要产业之一。《指导目录》中纺织工业、新材料中纺织相关内容分别涉及到全国217个和54个地区(市、州、盟),占全国地级行政区的60%多。四分之三以上为中西部和东北的地市。

  二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纺织工业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重点是要结合各地区特色和基础条件,发挥特色优势促进差异化发展,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发展层级。依托特色原料资源、民族文化、特色传统产品和工艺,坚持做精做优,发展特色纺织。如四川、广西等地区的丝绸纺织产业,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毛纺织、羊绒纺织、手工地毯等产业。西南地区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纺织传统工艺和旅游纺织品。以及部分地区发挥民间手工艺、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河南、江西、四川等地区还依托区位、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积极承接相关服装、家纺制造业。东北地区继续推动亚麻和汉麻等特色产业发展,吉林省的职业装、袜业等产业,辽宁省的泳装、运动户外服装、休闲服、羽绒服、职业装等品牌服装服饰等都是优先承接的特色优势产业。

  三是东部地区重点是要着力加强创新驱动发挥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江苏和浙江的长三角区域、广东省的珠三角区域、山东省东部区域、福建省的泉州、长乐等地区是纺织工业最发达和最集中的地区,要瞄准全球纺织产业价值链中高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技术研发、时尚创意、品牌营销、高端制造及相关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广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绿色制造,增强行业文化软实力和时尚影响力,加快实现绿色转型的方向和要求。

  四是鼓励依托区域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构建以服装、家纺、产业用终端产品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和流通、展示中心。随着“一带一路”深入发展,向西开放的潜力也在逐步发挥,依托对外开放合作条件,积极发展外向型纺织服装,提升发展水平,拓展国际化开放发展的空间。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紧紧围绕就业导向,大力发展服装、家纺、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优质棉纱棉布基地。

此外,《指导目录》新材料条目中的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尽管也有几十个地市列为优先承接的产业,但由于这类产业对技术、人才、产业基础等的要求更高,相关地区在实际发展中要统筹考虑相关保障条件,扎实推进。

《指导目录》中列入引导不再承接和引导逐步调整退出的纺织产业内容方面,主要一是北京等一线城市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不再承接纺织服装等加工制造业。二是北京、郑州、成都、咸宁、河北的廊坊和保定京冀交界地区逐步退出印染环节。这些都是基于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主体功能区定位提出的。

  总的来说,《指导目录》从区域总体布局上为行业发展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可以作为各地区和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对接合作、产业转移的指导书、参考书。有利于更好地突出重点和特色,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协调发展;有利于深化各区域之间的产业协作,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新机制,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

  纺织工业区域协调发展,对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经济民生发展水平,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纺织工业始终保持着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的基础性地位,是就业、创业、富民、强国的重要产业。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就业人数占工业10%,行业出口创汇额占全国57%,全国百强县域经济中多数是以纺织为主业发展起来的。纺织工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全产业链闭环创新能力的工业部门,始终保持巨大的创新活力。从原料供应、设计研发,到纺织染加工、三大终端制造、运营零售,中国纺织工业形成了全球体量最大、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是世界纺织产业平稳运行的重要主体。2018年,中国纤维加工量达5460万吨,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51.3%,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影响力持续增强。行业模式创新也快速发展,个性定制、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大量涌现。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设计师开始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元素和设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一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探索形成了多种区域合作形式。2005年左右以来,多层次的纺织产业转移一直在持续推进着。一方面是东部沿海地区纺织工业由向中西部地区持续转移,特别是那些发展基础较好、劳动力资源丰富、要素成本较低的周边省份地区承接转移的优势相对明显。另一方面,省内产业转移也在发生,如苏南向苏北地区的转移,珠三角地区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转移等,也往往成为企业的首选。同时,国际转移近年来呈现加速态势。既有向东南亚、南亚、中亚以及非洲等地区产能转移,也有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并购和投资来掌控纺织产业链两端的原料、设计研发、品牌和市场渠道资源。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对促进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政策实施以来,一大批纺织服装龙头骨干企业在疆投资,产业整体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园区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下,江苏省和辽宁省的对口合作也在不断深化,在产业对接、园区共建、科技创新、干部培训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政府牵头、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宽领域合作体系日渐完善。四川宜宾的屏山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国家重点工程向家坝水电站库区移民大县。屏山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由浙、川两省,嘉兴、宜宾两市,海盐、屏山两县共同打造。“山海协作”着力做到了4个协同:协同产业发展规划,协同政策洼地打造,协同精准招商,协同管理服务。

  陕西省西乡县总人口41万,长年在外务工10多万人,在家无业3.9万多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西乡县抢抓苏陕扶贫协作机遇,积极主动加强与南通启东市对口交流协作,以服装产业为重点,编制《西乡县服装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两地产业合作定位,深入推进两地产业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围绕服装产业,南通驻汉工作组积极帮助招商引资,通过动员自己朋友、召开服装招商会、上门叩门招商等形式,精心挑选投资实力强、生产规模大、带动就业多、税收贡献大的服装企业到西乡投资。2020年前,将形成年销售20亿元、年税收1亿元的服装产业规模,带动就业1万人、稳定就业脱贫2000人。

  二是引导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让“飞雁”变“归雁”,为家乡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也是一种颇具特色和优势的形式。四川省南溪县把广东佛山、汕头作为重点招商引资目标区域,主打川商返乡投资。目前已开工建设的“中国西部轻纺科技产业园”,先期入驻的16户高档内衣生产企业,近期将建成投产。江西省于都县长期在外务工人员逾40万人,其中从事纺织服饰行业的逾20万人。经过多年的打拼,他们当中已有不少人成为实力雄厚的企业老板和商人。为推动务工所在地经济发展和促进家乡与务工地的各种交流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县委、县政府明确将纺织服装产业定位为首位产业来谋划和发展,着力打造“一园三区”,提升园区平台承载力和集聚力,斥资5亿多元建设于都服装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点单式”服务,实现企业与人才的无缝对接。多部门联动,全程跟踪,为企业提供“店小二”服务,切实解决好返乡就业创业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就医、子女就学等一系列实际问题。2016-2018三年间,于都共签约纺织服装产业项目129个,签约金额179亿元,引进自主品牌200多个。赢家、宝姿、日播、翡俪文德、广州汇美等十余家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落户。

  三是纺织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纺织工业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产业之一,通过产业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发展,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出“园区+卫星工厂”、村镇园区、巧媳妇工程等形式,把就业岗位送到了家门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有的在东部地区打工者,抓住家乡产业发展的机遇,回乡创业,实现了“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产业扶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宝联勇久公司充分利用服装产业自身特点,探索总结出了适用于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龙城模式朝阳经验”。即“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合作社+贫困户”的工业化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扶贫、治本脱贫,集体增收的新路子。宝联勇久已经建设47家助力扶贫的村镇工厂,安置就业及辅助就业近1700多人,培训贫困人口1500多人次,人均年收入达3万余元,拉动贫困人口脱贫近600人。并通过盘活乡村闲置资产,解决贫困人口就业的同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目前,纺织工业进入了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尽管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格局没有变,纺织工业的发展韧劲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纺织工业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区域纺织产业的发展。针对纺织工业的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我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全面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统筹考虑发展基础、阶段、潜力等因素,推动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政府部门要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配套完备的设施、共享便捷的资源。企业作为产业发展和转移的主体,要积极开展技术升级改造,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维护生态安全,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要重视发展规划引导作用。加强研究、科学规划、持续推进,一张蓝图干到底,避免朝令夕改,一任领导一个想法,过于频繁改变。加强各种政策、规划之间的统筹协调,把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精准扶贫、教育培训、人才引进、城镇化建设、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产业园区等发展载体规划建设,有效配置资源,统筹生产、生活、商贸、办公、公用设施等功能建设和发展。

  三是要加强多层次的人力资源保障。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两后生”(指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劳动力资源为重点,加强劳动预备培训、就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专项培训,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人力资源的数量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需要的现实优势。加强纺织服装企业技能型人才、中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纺织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共建合作,通过定向培养、订单培训等方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紧密对接。发挥对口支援协作省份的作用,搭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优秀企业及经营管理人员交流的平台。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和培训机构作用,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双创”,打造更宽更扎实的就业平台。完善激励制度,强化服务保障,营造公平公正环境,打造干事创业平台,不断创造和优化拴心留人条件,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四是要用开放的胸怀,持续深化各区域之间的产业协作。把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产业布局与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战略结合,以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为基础,合理引导不同区域板块间的产业协同,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新机制,推动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生态系统。深化东中西各区域之间的产业协作,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新机制,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联动性、整体性。地区之间探讨通过“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建立税收、GDP等利益分享机制,推进产业转移合作。发挥好地区间的对口合作和支援作用,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加大产业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支持力度。

  五是要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作用,服务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发挥行业智库作用,针对纺织工业在产业转移中的难点和热点以问题以及趋势性、规律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反映行业诉求,提出对策建议。利用协会的资源和渠道优势,开展区域纺织服装产业对接合作等方面的活动。创新服务手段和模式,使产业转移工作取得更大的实效。构建和完善专业化、高水平、有实效的公共服务平台,着重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培训、技术、宣传推广等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服务功能专业化、网络化,强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效性,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水平。

  推进产业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是根本、创新是动力、合作是大势、园区是载体、服务是保障。实现各区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纺织工业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新时代的纺织行业精神,不忘产业报国初心、牢记强国富民使命,拥抱开放合作,凝聚各方力量,共创美好未来。

稿件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0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