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尚品牌哪家强?ZARA、H&M、UNIQLO来PK
发表时间:2017-05-10      发表评论()

  H&M最近公布了2017年Q1财报。尽管销售额增长了7%,达到60.2亿美元,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了3%。如果回顾H&M在2016年的表现,这个数字倒也不算意外——去年,它的毛利率已从2012年的59.5%下降到了55.2%,营业利润率则从18.01%降低到12.4%,均为五年来的最低水平。

  而日本快时尚品牌Uniqlo(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截止2016年8月31日的2016财年收入录得161.18亿美元,同比有6.2%的增幅,但较2015财年21.6%的增幅大幅放缓。

  相比之下,Zara母公司Inditex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总收入达248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根据《福布斯》的统计,Inditex已成为2016年全球营收排名第三位的服装集团,仅次于Dior和Nike。

  在快时尚行业,ZARA用创纪录的年度业绩继续领跑,而在中国同样最受欢迎的另外两个品牌,H&M和Uniqlo正在越来越向颓势倾斜,尽管他们在国内民营服装企业的包围中鹤立鸡群,但在金字塔最顶端的这三军对峙,也近乎草木皆兵,一步错就步步错,很可能在极快的行业步调中迅速掉队。

  H&M“铤而走险”继续扩张

  对于H&M的业绩下降,我们可以从投行大摩去年的一份公告中翻出部分缘由,报告称:尽管H&M每年仍以超过400间门店的速度扩张,至2020年该集团的营业利润仍将萎缩40%。而之所有此推论,源自品牌持续不断的折扣促销。这另H&M几乎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中,即不断加大折扣刺激消费者,消费者又期待H&M更多的折扣才进行消费,为了缓解库存不至于更严重的减记亏损,H&M只能继续加大折扣,而这为H&M带来了巨大商誉损失。

  有趣的是,母公司海恩莫里斯集团在每季的财报中均引用各种天气、大环境因素,表示集团必须加大促销,促销无疑需要降价。

  大摩指出,海恩莫里斯正处于发展的临界点,也即利润将面临高速下滑边缘,自2007年以来,H&M每平方米营业利润已经从10900瑞典克朗暴跌至5200瑞典克朗,跌幅超过50%。

  不断的折扣直接带来单位面积销售能力增长的减弱,通过牺牲毛利率来阻止销售下滑,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海恩莫里斯的利润下滑正是其保持销售增长的牺牲品。如果不保持销售,那么该集团或许早就出现了销售和利润双双下滑的真正衰退。

  当前的快时尚与商业地产的关系就好像过去Esprit、艾格等服装品牌与百货公司的关系——前者需要后者的渠道,后者则需要前者来获取人流、租金、销售分成回报。两者中的任何一方出现问题,另一方很难孑然独立。

  但现在,中国商业地产在经过过去几年的激进开发后已经显示出地区性的泡沫。尽管现在看上去,快时尚是各大新开购物中心招商所青睐的对象,奢侈品也希望与其毗邻而居同样说明了其巨大的引流作用。但如果商业地产的泡沫破裂,对于H&M这样的快时尚来说,本来寄希望于跟随商业地产下沉至三四线城市的计划也会被打乱。

  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的报告称,中国商业地产项目供应量将在2016年至2017年间达到高峰。

  据无时尚中文网报道,Zara早在2015年就已经感知到中国商业地产的问题。这家目前全球第一大快时尚在当时宣布,当大中华地区门店总数超过500家之后,将暂缓开店,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提高单店回报率上。

  而单店回报率,恰恰是如今H&M在中国扩张时所牺牲的方面。

  商业地产的泡沫不论是早是迟,三四五线也是一个与一线城市截然不同的消费市场,包括美特斯邦威在内的本土品牌依靠广设加盟店、拉低价格、冠名综艺节目、请明星代言等方法塑造起了自己的消费群体,而这些营销手段通常并不符合国际品牌的行事风格。但近年H&M将代言人从欧美明星换成国内明星,似乎也是对三四线城市的一种试探。

  H&M也开始把电商视为另一个路径。近期,该公司已经将原本“每年10-15%的门店扩张目标”改为以“每年10-15%的销售总额增长”为目标,两者的不同就在于后者囊括了电商业务的份额。

  但H&M中国在电商上并不占优势。2014年,H&M才在中国市场推出电商业务,而且选择了自建电商,这意味着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流量入口。Zara最开始同样是自己做电商,但也在2014年10月入驻了天猫,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在线业务并没有符合Zara的预期。

  H&M对于坚持自建电商的解释是,“天猫像是一个线上购物的集市,一个门户网站。这种模式在美国和欧洲也很常见。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专注于我们自己提供的购物方式,我们怎样与顾客保持联系,并且为顾客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甚至超越他们的期望值。”

  这种策略是可以理解的,自营电商意味着对消费者数据有更直接的掌控。

  此外,尽管百货地产不景气、各大品牌纷纷关店,但2017年H&M集团仍然计划新开430家新店。相比起来,Zara为了止损,从去年3月起已放缓开店速度,每年新增店铺计划从原来的8%-10%下调为6-8%,并将重点转移到电商业务的拓展上。

  虽然都以快时尚为主业,但H&M的采购策略一直不如Zara灵活,对于消费趋势的变化反应也不够快。

  在门店大肆扩展中,H&M的品牌价值也在水涨船高。但扩张同时也为其带来了风险,投资人对此也并不乐观。

  按照欧睿咨询的信息,2016至2020年间,中国的服装零售市场复合年均增长率将只有6.3%,远低于早年行业判断的15%的女性服装增长与8%-10%的男士服装增长;二美国在2016至2020年间的服装市场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更是萎缩到了2.7%。

  但不扩张对于H&M集团而言是不可能的,其目前最大市场——德国,正在出现销售增幅疲软,按市场贡献排名第四的法国则出现了4%的负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H&M集团仍声称“要在中国和美国大力开店”,将是铤而走险。

  优衣库靠亚洲反哺

  对于优衣库来说,让其最纠结的,依然是美国市场。

  数据显示,2017财年一季度优衣库的美国业务亏损有所收窄,当被问及优衣库在美国何时盈利时,品牌创始人柳井正没有正面回应,而是机警地拿H&M垫背,指出这个瑞典品牌也有过在美国亏损9亿美元的例子。

  但柳井正称,美国依然是优衣库最重要的市场,而亚洲是其增长的引擎。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为全球零售业提供了极大的机会,从迅销2016财年和2012财年的报表中可以发现,收入翻番,但利润没动。这意味着中国给予零售业犯错的空间,优衣库一方面可以在中国大赚特赚,一方面可以在美国亏损扩张。

  不过,行业鲜有分析师对优衣库的美国前景看好,时尚零售行业研究机构No Agency创始人唐小唐在评论优衣库时表示,优衣库在美国的亏损扩张一直建立在中国市场盈利增长的基础上,但是,由于策略错误,其母公司迅销集团上一财年整体及中国市场利润均有所下滑,集团一季度财报显示利润有所上涨,但是中国为首的国际市场销售乏力,2017财年首季录得0.2%的跌幅。

  若其他国际市场的盈利增长无法抵消美国市场的亏损,即使没有边境税及美国制造等问题,优衣库实际上亦有可能选择退出美国市场。实际上,行业分析师早已经希望柳井正不要再做“美国梦”。

  日本的停滞、美国的举步维艰、以及最重要海外市场中国的放缓,迫使柳井正于去年放弃迅销集团立下的2020年5万亿日元收入的目标,现在他们把目标改成了3万亿日元,而当前2017财年的预期收入为1.85亿日元。柳井正上周表示:“在数字科技的帮助下,我深信3万亿日元是可以达到的”,而在3月初为优衣库东京新总部揭幕时,他道出源于“数字科技会改变世界”的信念,希望把迅销集团从纯服饰零售商转型为“数字消费者零售公司”。

  柳井正的具体愿景是这样的,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体门店根据其所在地区的需求来编制供应,这是与传统连锁店完全相反的概念,与此同时消费者也能对Uniqlo优衣库的供应链和库存一目了然,从而让消费者买到为他们而制造的衣服,柳井正说这就是他改变世界的“答案”。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供应链、电脑系统和门店网络等各方面都具备合适的系统,柳井正称所有必要的构件在一年内就可以到位。

  但对于所谓的“数字消费者零售公司”策略,唐小唐发文称,这实际上就是优衣库向Zara学习的一种委婉措辞。

  Zara母公司InditexSA(印地纺)集团首席执行官Pablo Isla在2016年年底曾公开说过,成功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神奇的模式,或者巨星,而是通过对数据的响应能力,并将之转化为时尚的产品,再传递给消费者。

  将优衣库的转型与Pablo Isla的话相对照,的确有些微妙的大同小异。

  就像Pablo Isla一直希望Zara摆脱“快时尚”的标签一样。柳井正也同样一直否认优衣库是快时尚品牌,甚至推广品牌的科技基因,但公司的名称迅销(Fast Retailing)在这件事上似乎拖了严重的后腿。

  唐小唐称,快时尚曾被认为是零售业的一种创新,但近年随着环保概念以及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愈加受到关注,快时尚被贴上了一种富士康式的原罪标签,它不但刺激了消费者的物欲,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生产的过程伴随着大量的血汗工厂和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快时尚越来越快,但是这种模式已经成为行业普遍的运营方式,已经不具备先锋意义。

  ZARA关小店,开大店

  反观ZARA,今后,印地纺集团会通过整合旗下各品牌的门店——关小店,开大店,且只在一个城市最核心的地段开店——来提升全集团的营收效率。

  该品牌在今年2月份关闭的成都旗舰店,实际上是ZARA的2017年策略的一个缩影,官方的解释是“前期在购物中心的进驻过于迫切,接下来的任务将是在重点城市开设旗舰店。”在成都本地人的印象中,ZARA关停的这家旗舰店所在地的百货商铺——乐森,其在总府路31号称不上是什么购物黄金地。

  据悉,关小店,开大店的打法事实上也是印地纺拓展线上业务的一个关键步骤。因为,这些大型门店将不只是承担卖货功能,未来,印地纺将可通过在线渠道触达往来于全球7000多家线下门店的客户,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连接——尤其是在该公司极其重视的亚洲市场。

  快时尚就是外资秀场

  据投资参考的调查,2016年三季度的民调显示,日本快时尚品牌优衣库凭借最激进之一的扩张速度,以及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较早,继续巩固其在休闲装类别的欢迎程度。有19.3%的受访者表示,优衣库是他们最经常购买的两个品牌之一,超过2015年四季度的17.4%。

  除优衣库受欢迎程度继续增长外,H&M、Zara在2016年三季度的受欢迎程度相较于2015年四季度同样飙升。上述三大快时尚品牌占据最受欢迎Top10品牌中受欢迎程度四大上升品牌中的三席。另外一个受欢迎程度上升的为本土品牌海澜之家同名品牌。

  由于国际品牌在中国侵吞市场,多数中国本土品牌都在高速关店中,不过,海澜之家再次成为例外,该公司门店数量持续呈现高增长,甚至每年新增店铺远高于优衣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借壳凯诺科技上市的海澜之家无论在运营模式还是资本市场都饱受质疑,其激进的扩张背后有对赌协议刺激和高库存风险。

  面对相同的宏观经济,国际快时尚品牌仍然比中国本土品牌具有更多的优势,其中包括中国过剩的商业地产更愿意通过招租优衣库、H&M、Zara等品牌,并通过上述品牌的1000平方米巨型店铺再吸引其他商户,同时给予上述品牌在位置上的优势和租金上的优惠。

  几大主流国际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均采用直营模式,相反,中国本土品牌均采取混营模式,且多数本土品牌批发业务比重要高于直营,因此统一管理的效率大大降低。

  尽管本土品牌正在试图学习国际快时尚行业的诸多模式,但是投资参考调查称效果并不理想。

  鉴于无法抵挡国际品牌的攻势,中国本土品牌在2016年出现了“打不过就买”的趋势,该年度出现了多起中国品牌对国际品牌的并购。投资参考称,尽管并购可以大幅提升中国本土品牌最短板的设计和营销能力,但是短期内能出现一个威胁上述四大快时尚集团的中国本土服饰集团基本没有可能。

  另一个更令人担忧的可能是,上述并购事件的真正目的,可能并不一定是本土品牌试图建立一个可以抗衡国际服饰巨头的本土企业,提升市值然后套现才是目前A股市场的常态。

稿件来源:E企咖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0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