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时装制造商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20日在佛罗伦萨接受了《欧洲时报》的专访。此前,她在与意大利企业家交流时曾提出对“中国速度”的新一层理解:它不仅指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也体现了中国消费市场的急速变化。
欧洲奢侈品牌,中国人的新欢还是旧爱?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关注和谈论“中国速度”,觉得中国是一个非常“快”的国家。但夏华介绍,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在重新思考和定义中国速度,她认为这并不仅仅指中国更“快”、或是意大利更“慢”,而是企业能否跟上消费者的脚步。
“消费者转变的速度非常快,很多欧洲的朋友也问我,中国的市场为什么如此多变。”夏华说。
她认为,中国正经历一场消费革命,这场革命不仅仅来自于互联网和电商,还来自与消费者的年轻化和需求的变化。当今的中国消费者与10年前已经有所不同,他们不只要求有好的品牌、好的产品,还要求能得到好的生活方式。
“消费者希望你能够跟他们对话,能在同一种语境里。”夏华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欧洲设计品牌依然以10年前的方式在中国经营,开一家店“骄傲地等着消费者来”,可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希望品牌“能在人群中找到我”。
“今天消费者的存在感是非常强的,他们会发问--你(品牌)的优雅是否与我有关?”夏华表示,许多中国年轻一代的消费者甚至对传统品牌的古老故事不感兴趣,认为那些元素离他们的距离太远。相反,中国年轻消费者需要与品牌之间更多的参与感。
在专访前一天举行的中意企业家研讨会上,夏华也曾表示,到底能成为中国消费者的“新欢”,还是他们记忆里的“旧爱”,是每个高端制造业品牌的新命题。
推倒意大利制造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墙
“国际化在今天,不论你愿意不愿意,都已经到来了。”夏华说,“其实在中国市场,我们已经被国际化了。”依文在中国的很多门店旁边就是国际品牌、意大利品牌,“从某种角度来说,在中国商业的这条跑道上,我们已经跑赢了很多欧洲品牌。”她指出,这个“赢”指的不仅仅是收益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本土消费者的了解。“10年前来欧洲时,我们受到意大利的欢迎,因为很多企业希望通过我们把产品卖到中国。今天,我认为我们会成为更受欢迎的合作伙伴,因为我们已经具备了时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夏华所说的核心竞争力,正是指数百万与企业彼此了解的“忠实顾客”。“就像我之前在中意企业家研讨会上说过的,如今两国企业的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0年前,我们从意大利引进好的产品,之后产生了资本合作,如今则是共同合作创新,研发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夏华认为,对双方而言,合作创新是最好的方式,在激活市场的同时,也对激活意大利企业的创造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在意大利有很多合作的原料工厂,以往在每年的订货会晤上,他们会不理解你为什么选这种面料,不选那种?后来,我们每年都请意大利的原料设计师来中国,与中国的设计师一起在店铺里直接面对消费者。”
在这一过程中,意大利设计师才突然发现,原来在意大利很受欢迎的产品,在中国却未必行得通。“他们突然开始读懂中国的消费者到底喜欢什么。”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推倒了“意大利制造”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那堵墙。
近年来,欧美一些奢侈品牌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而设计出的某些“中国风”产品实际上对消费者存在误读,令人哭笑不得。因此,这样的“共同创造”模式或许更能准确地对接中国市场,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际化的另一点还体现在,带有东方美学的产品在欧洲市场越来越受欢迎。夏华也考虑过向欧洲“进军”的可能,但同样会采取共同合作创新的模式,与好的欧洲合作伙伴一起设计产品。
“同样的道理--我们离意大利消费者也很远。如果真的要在这个市场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借助意大利合作伙伴的帮助,了解这里的人喜欢什么。”夏华说。
中意间合作渴望前所未有
作为与意大利企业有超过10年合作经历的企业家,夏华这次随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前来交流,也有不少新的体会,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感受到中意双方对合作的渴望。“我们开始真正觉得,彼此需要对方。”通过互联网的发达和越来越频繁的人文交流,中意两国增进了了解,双方企业也意识到,彼此不仅需要对方的市场,还需要对方的“idea”(创意)。“尤其是意大利的企业家,能感到他们的愿望更强烈一些。”
第二点不同是,以往中国与意大利企业大多是同行业间的合作,但这一次产生了不少跨行业合作的可能,例如一位电影产业的意大利企业家就对夏华表示,希望专程到中国与她商讨合作事宜。“电影与时装一直以来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电影是一种当代生活方式的反馈,时装品牌希望在电影中确立一种时代背景。”她举例称,意大利品牌ARMANI当年就是通过一部《美国舞男》一炮打响。如今意大利电影寻求与中国时装的合作,也体现出中国的时尚态度在西方市场也越来越被接受。
夏华认为,中意企业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合作时,意大利需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的“新”力量--企业家的进取精神、年轻人的创业热情,以及年轻化的消费市场,这些都能给“老牌”的意大利带来生命力。
相关链接:意大利传统企业如何应对“中国速度”?
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意大利传统品牌也跃跃欲试。参与家族企业传承讨论会的高端服装品牌史提芬劳·尼治在中国的知名度尚不高,也因此被一些中国人视为“低调的奢华”,受到小众爱好者的欢迎。
面对《欧洲时报》记者关于“如何平衡扩大市场与保持格调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史提芬劳·尼治集团继承人尼可洛·尼治表示,目前他们确实准备扩大市场、增加产量,在中国增设专卖店。但这并不会把他们的产品变成通俗品牌,“我们将保持品牌的高端性和特殊性。”
具体来说,该品牌会扩大部分产品的产量,譬如滑雪系列、眼镜系列和一部分服装系列。而另一些产品,如全手工制作的箱包皮带服装等高档产品,为保持它们的高质量不可能大量生产,所以不会变成“大路货”。
即便计划在中国增设专卖店,他们也只是把原来的十几个商店增加到几十个。尼可洛·尼治认为,对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和消费者群体来说,这样的数量还是非常少的,不会“滥大街”。
拥有600多年历史的红酒品牌安东尼世家在亚洲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尤其与在中国知名度更高的法国红酒相比。安东尼家族第27代继承人阿碧拉·安东尼告诉《欧洲时报》记者,法国对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的开发比较早,他们的葡萄酒和时尚产品等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宣传销售体系。她同时表示,尽管法国有很多好酒,但意大利的酒并不比法国差,安东尼酒庄就有一款70年代推出的红酒堪称酒的革命。“所以我们需要的是让中国消费者能接触到意大利酒。”
要打开中国市场,阿碧拉·安东尼的父亲、安东尼世家如今的掌门人皮埃罗认为,首先要从文化出发,让中国人了解意大利的文化历史、自然环境等,以文化来带动产品。
目前安东尼在中国的上海和北京都有销售点,今后计划在中国二线城市也设立营销网点,并加强在亚洲其它国家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