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拉夏贝尔改名“依新”,学南极人卖吊牌
发表时间:2020-09-11    作者:胡萌  发表评论()

  如果说第一次改名是为了“找钱”,那么第二次将“洋名”换成“中国名”的操作就有点令人迷惑。

  9月9日,女装***拉夏贝尔发布公告称,拟将公司名称由“新疆拉夏贝尓”变更为“依新集团”,英文名中的“Xinjiang LaChapelle Fashion”也变更为“Yi Xin Fashion Group”。

  此次改名距离上次名称变更时间短短两个月。今年7月,拉夏贝尔从上海迁至新疆,公司名称由“上海拉夏贝尔”变更为“新疆拉夏贝尔”。由此落户新疆的拉夏贝尔和其他两家公司获得了来自当地政府50亿元“真金白银”的综合授信。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周,拉夏贝尔还将自己的业务变更为“品牌授权+运营服务”的模式,学习南极人走卖吊牌的道路。

  营收持续下滑,ST拉夏面临退市风险

  事实上,频繁改名和变更业务的背后,是拉夏贝尔持续下滑的营收和不断高企的债务。

  2017年上市的拉夏贝尔辉煌一时,被誉为国内服装行业的“店王”,门店近万家,营收过百亿。但是好景不长,拉夏贝尔迅速陷入企业经营的滑铁卢。

  近年来,随着消费增长趋势放缓,拥有数万家店的拉夏贝尔迎来重击。2018年,拉夏贝尔门店数***出现负增长,2019年关店近4000家,今年上半年,继续减少了1797个店铺。

  店铺迎来关闭潮的同时,公司的营收逐年下滑,2019年拉夏贝尔亏损21.7亿元。今年上半年,叠加疫情的影响,营收下滑超过63%,亏损7.08亿元。在所有上市的服装企业的亏损居于首位。

  持续亏损的背后,公司的债务也越背越多。上半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已达到90.56%。期末,公司货币资金仅有2.4亿元,其中受限货币资金1.89亿元,能用的钱寥寥无几,而短期借款则高达14.78亿元。

  今年7月,拉夏贝尔的股票简称变成了“ST拉夏”,面临退市风险。

  曾经,刚刚上市的拉夏贝尔似乎急着要证明自己,希望通过投资来突破主营业务面临的瓶颈。从2017年-2019年,拉夏贝尔的投资性现金流分别净流出10.97亿元、13.1亿元和6.09亿元。但实际上,这些投资都表现平平,2017-2018两年累计盈利4000万元左右。

  2018年4月,拉夏贝尔拟收购法国女装品牌Naf Naf SAS,扩展公司的影响力。随后拉夏贝尔以5614万欧元(约4.5亿元)的价格成功收购该品牌,但是不到一年,这家法国公司就面临破产,清算价格仅823.27万元。

  可以说,在投资收购方面,拉夏贝尔吃了大亏,这一笔投资就亏了将近3.7亿元。

  洋名改为中国名,意在转运?

  从搬家到“卖吊牌”,拉夏贝尔的一举一动都能看出来公司在为活下去不断努力,突然改名为“依新集团”的作法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拉夏贝尔”在法文中译为小教堂,是法国一条风情小街。据说其创始人在构思品牌时,正居住在这条充满法国文化的小街上。因此拉夏贝尔的品牌中蕴含着法兰西民族浪漫、时尚和优雅的意义。

  除了拉夏贝尔外,曾经不少中国公司为吸引顾客,都给自己起了一个洋名字,尤其是服装品牌,美特斯邦威(Meters Bonwe)、达芙妮(Daphne)等等。

  其中,达芙妮是参考罗马诸神中月桂女神的名字。美特斯·邦威的名字也颇有意义,据媒体报道,美特斯代表“洋气”,邦威寓意“威武”,其创始人也曾称整个品牌“听起来没有农村的味道”。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洋名字”国货品牌面临经营和发展的瓶颈。曾经的第一服装品牌美特斯邦威不仅被爆出拖欠房租的丑闻,创始人也被限制高消费;达芙妮更是直接宣布关闭线上店,走轻资产道路。

  对于中国人来说,名字中带着美好的祝福和期待。但是在现实发展中,改名也越来越常见,不少人希望通过改名实现自己的事业或姻缘转运。

  那么看到这些洋名字国货品牌如出一辙的命运,拉夏贝尔将洋名字改为中国名“依新”,是否希望借此转运实现重生呢?

稿件来源:市界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0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