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服装协会获悉,目前已有80.8%的服装企业已复工,复工人数占正常生产情况下用工人数的66.3%,企业复工情况均明显好转。另外,有19.2%的企业由于疫情风险、限制开工、等待复工审批、招工难订单少等原因暂未复工,大部分企业预计会在3月中旬复工。
随着复工复产,为尽快弥补被迫按下的“暂停键”,服装企业纷纷调整战略和经营思路,跨界转型,加大线上零售力度,加强智能化发展,通过微信、社群营销等方式提升营业收入,利用智能化平台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降低线下销售基本停滞带来的影响。跨界生产
缩小企业经营损失
疫情发生后,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用品成为了紧俏商品。许多服装企业在捐赠之余,还“临时转型”,把生产线对准口罩、防护服等疫情紧缺品,缩小企业的经营损失。
“我们有丰富的供应链合作方资源,生产线改造后或许就能产口罩。”近日,在一次专题会上,铜牛集团负责人的一句话点燃了所有人的希望。
第二天,技术工人迅速改造设备、调试生产线、组织员工培训专业技能、取得生产销售资质……两天后,各项工作同时密集展开,5天后,一次性口罩就正式投入生产。铜牛集团用时不到一周,就啃下了口罩生产的“硬骨头”。3月5日,铜牛科研人员创新研发的抗菌口罩贴片已全面上市,实现了“换贴不换罩”。
据了解,除了铜牛,红豆、鄂尔多斯、雅戈尔、太平鸟也纷纷加入生产口罩的大军。在山东,生产女装的舒朗集团转产防护服。目前,企业每天生产两千件医用防护服,正在筹建的新产线开足马力后日产防护服可达2万件以上。在浙江奉化,做高档服装的外贸企业爱伊美,300多名员工都全力投入到口罩生产。
线上发力打开全新销售模式
日前,工信部发布通知,要求组织开展线上培训,为中小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管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云服务正成为主要方式。
据了解,疫情爆发以来,众多服装企业已转攻线上销售,用来弥补线下损失。“红豆集团通过推行线上学习、线上办公、线上营销、线上直播等方式实现网络大开工,取得了良好效果”。红豆相关负责人表示,红豆集团相继开展《门店服务5s》《如何增量用户》等直播培训课程,单场培训职工超3000人次。2月7日,红豆居家实现直播突破20万观看量,微商城小程序订单包裹超过6300个。
还有一些服装企业也做出了不错的业绩,鄂尔多斯集团旗下年轻品牌BLUE ERDOS通过各门店微信群卖货,日均销量达到了平时店铺的一半以上;太平鸟通过搭建线上营销团队,推出微信线上会员专场、社群营销裂变、小程序分销、不同区域轮流直播等形式,半数暂停营业的门店仍在销售,日均零售额超过800万元人民币。
现在近半个月过去,已经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品牌都确定了以线上为主的策略,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鄂尔多斯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也将在线上销售渠道重点发力,借此次疫情危机为契机,打开全渠道、全触点、全场域销售模式,在“新零售”上走得更远。
智能转型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一件衣服的诞生,需要设计、制版、面辅料、试产、量产等多个环节,但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往往是一个直播间里的网红,或者一家线下门店。疫情的爆发,直接打断了各产能环节之间的连接,给环环相扣、紧密协作的服装制造产业链带来了冲击。
据记者了解,汉帛国际推出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引擎的哈勃智慧云,搭建服装行业云及智能制造云,助力服装领域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在疫情爆发后, 哈勃智慧云紧急开放系统的内部板块,将本来用于自有产能的工业协作平台延展至所有合作伙伴。客户可以直接在系统上进行款式的选择、设计、开发、下单;系统则会根据订单的特征派发给不同的打版师及相关工种,让他们在家完成工作。”汉帛国际总裁高敏说。
从2月14日至今,已有超过400多名相关工种人员对接哈勃智慧云,100多名打版师在哈勃智慧云上办公。高敏表示,汉帛线化降低了业务对接的时间成本,并使得所有数据集中可获得,这种全新协作方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客户的开发成本降低30%,开发速度提高30%。
除了汉帛的哈勃智慧云,茵曼的快递物流业务也进行了科技化的运用,智能运输、智能配送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茵曼推广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以往的流程,服装入库时将由人工清点数量是否匹配,但茵曼的衣服由于在内里植入了RFID芯片,所以物流公司通过扫描芯片,使用通道机进行收货,整箱产品直接扫描验证即可。收货完成后,茵曼的货品会投放到输送线上,输送到立体库,大大减少了人工的参与。
业内人士认为,服装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对于传统服装企业来说,应该尽快梳理产业链条中各环节的瓶颈设备和技术,引进或者开发智能化设备,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组织运行模式,都要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中国服装协会表示,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务实创新谋发展,尤其要借助和发挥互联网这一新技术的作用,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数字化战略,通过科技发展给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带动企业形态、市场业态、发展模式及产品结构等全面升级,从而激发产业经济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