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九家棉纺织厂的调查报告
发表时间:2017-11-30      发表评论()

一、概况

杨浦区是上海现代工业最早的发祥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经李鸿章批准、集资50 万两,开办官督商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建成投产,这是国内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到光绪二十一年,境内已建有棉纺织厂4家,纱锭11万余枚,占全市纱锭的83%。到1914年,棉纺织厂增至8家,纱锭22.42万枚,布机2336台,占全市总数均为60%。建国以后,发展迅速。1990年,纺织行业共有工厂72家,职工达136149人,包括棉纺织、棉织、色织、针织、印染、丝织、毛纺织、化纤、巾被等行业。1990年后,改革进一步深化,棉纺织行业由于中央关于压锭的决策,发生了巨大和深刻的变化。为了解该行业在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区委、区政府编制十五规划提供第一手资料,并为下一届续志积累宝贵的典型资料,我们从今年以来,对境内的九家棉纺织厂,通过行业协会、以及逐个深入工厂调查,掌握了基本资料,现经综合分析,写出调查报告,供区领导决策参考。

二、1992—1999年九家棉纺织厂的变革情况

深化改革前的1992年底,境内9家棉纺织厂,共有职工53183人,拥有纺锭719564枚,织机10162台,年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为180440.9万元,利税11133.5万元,占地面积803472 平方米,建筑面积983594平方米。至1999年底,已发生巨大变化,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1)缩小规模,继续在原地生产的2家:上棉十七厂和上棉十九厂。(2)原厂址退二进三,部分纺锭、织机移地生产的1家,上棉三十一厂。(3)并人其他厂,缩小规模,调整产品的1家,上棉三十厂。(4)缩小规模,在原厂址重组,继续生产的1家,上棉九厂。(5)破产的3家:上棉十二厂、上棉十六厂、上棉二十九厂。(6)停产的l家,上棉十五厂。(7)上棉十五厂和上棉十九厂利用厂房设备兴办中外合资纺织企业9家。现分别记述于下。

上海第九棉纺织厂位于杨树浦路2086号。始建于1895年。1992年有职工9019人,占地面积121079平方米,建筑面积165187平方米。拥有纺锭115560枚,织机2178台,当年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为30858.2万元,利税1765.5万元,属国有大中型企业。1992年后,实行压锭。1999年9月,纺锭减为68708枚,织机642台,职工减至1794人。当年实际开锭60519枚,开机319台。1~9月累计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为7843.4万元,亏损229.9万元。同年11月,实行资产剥离重组。原在沪西的上棉一厂和四厂迁入,与九棉联合组成新一棉纺织有限公司。拥有纺锭87860枚,织机682台,总资产为12534.8万元。新一棉有职工2332人,当年11~12 两月的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为3032.7万元,利润43.4万元,按政策免缴税收。由于管理和技术上等原因,效益较差。原九棉的土地、厂房、设备,绝大部分包括一纺、二纺、办公楼等成为新一棉的主业。其余部分,原占地1万平方米的二织车间,以年180万元的租金,租给春申江东外滩家具城;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静电纺纱车间,租给台商办针织厂;杭州路车间包括15000 枚纱锭转让给大安纱厂。职工绝大部分转入新一棉。黄浦江有码头没有使用。

上海第十二棉纺织厂位于腾越路195号。始建于1922年。1992年有职工7218人,占地面积87734平方米,建筑面积110148平方米。拥有纺锭109520枚,织机1030台,当年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为24962.7万元,利税2114.7万元,属国有大中型企业。1998年1月破产,当时帐面资产27762.80万元,剔除不良资产10478.27万元,实有资产为17284.53万元。负债总数为22861.98万元,资产负债率为132%。破产原因有:生产管理落后;企业人员老化;技术改造设备不配套,贷款还不出;流动资金枯竭等。破产时有职工3894人,另有退休工人5237人。该厂由于历年累计欠电费1270万元,而成为资源转换的一大难题。除定海路街道曾与该厂商定筹建复兴城的开发,因电费问题不能解决而中止。现尚有静安区等在进行洽谈。

上海第十五棉纺织厂位于齐齐哈尔路502号。始建于1925年。1992年有职工3080人,占地面积40586平方米,建筑面积60933平方米。拥有纺锭42060枚,织机448台。年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为9949万元,利税294.6万元。1992后.根据中央关于压锭的部署,于1994年停产。1995年,利用现有厂房和设备,新组建中外合资企业2家;(1)中日合资华钟纺织品有限公司。总投资12190.6万元,中日双方各占50%。占地面积32972平方米,建筑面积27659平方米。有职工456人,主要从老厂转入。1999年产值11132.1万元,利润966.6万元。(2)中日合资大野时装有限公司。总投资2563.5万元,中方占40%,日方占60%。有职工324人,主要从老厂转入。占地面积1796平方米,建筑面积8882平方米。1999年产值4207.9万元,利润183.3万元。该厂沿平凉路齐齐哈尔路厂房1992平方米,出租办三产,安排职工96人。尚有未利用的厂房占地面积有3826平方米。另办有春晖敬老院1所。

上海第十六棉纺织厂位于齐齐哈尔路604号,始建于1930年。1992年有职工3490人,占地面积30510平方米,建筑面积46744平方米。拥有纺锭38560枚,织机792台。年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为9498万元,利税1244万元。1996年4月停产,同年12月破产。当时总资产为6624.51万元,其中包括账面资产2937.85万元,固定资产1286.20万元,长期投资1952.67 万元,递延资产447.79万元。而负债总数为7932.14万元,主要是欠银行贷款。破产原因是设备陈旧,成本高,流动资金枯竭。破产后,28267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和4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以5700万元转让给锦江房产公司。到1999年底,已经建造商品房住宅锦杨苑42000平方米。原占地面积3919平方米的准备车间四层大楼,应交区使用,至今尚未安排。此外,平凉路和济宁路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厂房已出租。

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位于杨树浦路2866号。始建于1921年。1992年有职工9628人,占地面积191690平方米,建筑面积174632平方米。拥有纺锭157688枚,织机1924台。年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为41388万元,利税3454.30万元,属国有大中型企业。1992年后,实行压锭,缩小生产规模。到1999年,职工减至3020人,纺锭压至74056枚,织机377台,分别降为1992年的31.37%、46.96%和19.59%。当年生产总值按1990年不变价为16293.40万元,利税1525.40万元,分别为1992年的39. 37%和44. 16%。实现了减员增效,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992年的43077元增至1999年53952元;人均创利税从1992年的3595元增至1999年的5051元。该厂杨树浦路以北的原一纺一织工场,现改建为复兴岛娱乐官,但未全部使用。内江路以东厂房改建为敬老院。尚有大会场,属待处理空房。黄浦江岸有码头,没有使用。

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位于平凉路2767号。始建于1921年。1992年有职工6145人,占地面积128159平方米,建筑面积125910平方米。拥有纺锭69784枚,织机1408台。年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为18585.5万元,利税972.2万元。属国有大中型企业。1992年后,实行压锭,缩小规模,织机全部停开,并利用厂房设备,开办合资企业,到1999年,有职工1597人,纺锭31052枚,年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为10914.80万元,利税859.20万元。1999年与1992年相比,职工数降为25.99%,纺锭降为44.50%,织机降为0,产值降为58.73%,利税降为88.38%,人均创利税则增为340%,实现了减员增效。

该厂利用空余厂房,共新建中日合资企业7家:

(1)上海华钟袜子有限公司。总投资人民币2518.3万元,中日双方各占50%。1999年产值13094.4万元,利润489.7万元,税金458.9万元,有职工430人。

(2)上海华钟古兰地袜子有限公司。总投资人民币1713.8万元,中方占20%。日方占80%。1999年产值1197.9万元,利润287.3万元,税金22.1万元。有职工177人。

(3)上海华钟锦纶有限公司。总投资人民币2229.4万元,中方占53%,日方占47%。1999 年产值2941.5万元,利润-307.4万元,税金139.5万元,有职工81人。

(4)上海华钟纺纱有限公司。总投资人民币2393.4万元,中日双方各占50%。1999年产值3520.1万元,利润844万元,税金201.1万元。有职工297人。

(5)上海华钟三山染色针织有限公司。总投资人民币1708.3万元,中方占38%。日方占62%。1999年产值3822.9万元,利润130.3万元,税金151.7万元,有职工170人。

(6)上海华钟丽娜针织有限公司。总投资人民币12135.3万元,中方占43%,日方占57%。1999年产值10907万元,利润-579.3万元,税金7.9万元。有职工671人。

(7)上海华钟片网机械有限公司。总投资人民币444.6万元,中方占38%,日方占62%。 1999年产值113.9万元,利润-128.8万元,税金3.6万元。有职工30人。

该厂尚有空余厂房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

上海第二十九棉纺织印染厂位于西湖路140号。始建于1921年。1992年有职工4818 人,占地面积67221平方米,建筑面积85954平方米。拥有纺锭46716枚,织机466台。年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为11651.6万元,利税229.6万元,年产印染布6000万米。1995年8月破产。当时资产总额为8000多万元,而负债额为1.3亿元。除欠银行贷款外,欠市原料公司有3000 多万元。破产原因,该厂为生产涤棉大户,由于涤棉跌价,造成印染部首先亏损。再是印染部流水线技术改造贷款1000多万元,没有产生经济效益,而利息高,造成困难。该厂破产后,由中水公司以土地使用权每平方米1450元价收购,开发建造商品房。到1999年,在原印染车间已建成广杭苑商品房5万平方米。在原织造车间和纺纱车间建造第二期商品房,2000年开始打桩。该厂沿西湖路的办公大楼和原棉仓库,按计划将进行绿化。又纺纱车间曾租借给私营大安棉纺厂使用。大安厂1999年有职工359人,纺锭14292枚,年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为2484.10 万元,利税153.3万元。该厂2000年已迁至上棉九厂的杭州路车间生产。

上海第三十棉纺织厂位于长阳路1750号。始建于1917年。1992年有职工3060人,占地面积25961平方米,建筑面积55825平方米。拥有纺锭38880枚,织机566台。年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为11644.5万元,利税348.3万元。1997年6月,该厂被上海第五帆布厂兼并,改名为上海经纬产业用布厂。原霍山路第五帆布厂停产,职工394人转入,霍山路厂房转办三产。到1999年,经纬厂有职工1034人,纺锭19152枚,织机99台,当年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为4433.2万元。利润-0.5万元,税金164万元。由于经营不佳,该厂已决定将厂房场地转让给欧尚超市使用。从2000年5月起,该厂的设备包括清花机3套、梳棉机40台、并条机20台、粗纱机9台、细纱机40台,迁移至新一棉,加盟新一棉。

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位于长阳路1382号。始建于1914年。1992年有职工6725人,占地面积118146平方米,建筑面积156261平方米。拥有纺锭100796枚,织机1350台,年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为21703元,利税710.3万元。属国有大中型企业。1992年长阳路以北厂区,占地面积14097平方米,以5100万元,出租使用权给申通房产开发公司。1997年停产,原厂房场地转入房地产开发。到1999年已建成商品房长阳花苑68000平方米,荣丰花园75000平方米,每年能上缴100万元。改建为敬老院1147平方米;长阳路北街面商铺出租。另有织造大楼,占地8290平方米,现由区司法局在进行改建中。该厂按规定压锭6万枚,部分纺锭和织机移地生产,在市外建立3家分厂,采取承包制实现剩量资产的保值增值。但该厂退休职工人数多,仅每月医药费支出就达60万元,下岗工人的三金支出每月也需34万元,企业仍不堪负担。

三、我们对改革情况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第一,关于压锭。九家棉纺织厂,1992年有纺锭719564枚,到1999年,压锭452356枚,压锭率为62.87%,现有267208枚,由于规模大大缩小,工厂数减至5家;职工人数由1992年的53183人,减少到8342人(上棉三十一厂在外地的3家分厂人数未计算在内),减少职工44841人,减员率达84.31%。大批职工转业分流、下岗或退休,为国家作出了牺牲,有利于减员增效和调整产业结构。上棉十七厂和上棉十九厂都实现了减员增效;在内环线内的上棉十六厂、上棉二十九厂和上棉三十一厂调整开发房地产业取得成效。从实践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压锭的决策是完全必要的。

第二,继续进行生产的六家棉纺织厂,在调整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做法,进行探索。

(1)实行资产重组。1999年9月后,在市纺织控股公司与棉纺印公司的推动下,在资产、人员剥离的基础上,由上棉一厂、上棉四厂和上棉九厂组建新一棉纺织有限公司,全部利用原九棉的厂房和设备。新一棉与转制前九棉相比,职工从9019人,减少到2332人;纺锭从115560枚,减少到87860枚;织机从2178台,减少到682台;经济效益则从1999年1~9月的亏损229.9万元,转化为1999年11~12月盈利43.4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效果比较明显。该厂2000 年的目标是销售收入2.3亿元,利润1000万元。并采取一纺分厂的15000枚纺绽,由民营联峰公司承包,作为“在大院里建立小院”的尝试。该分厂年利润目标为300万元。这种国营与民营合作的模式,也是一种创新,我们认为应该允许试验。

(2)利用厂房设施,兴办中外合资企业。上棉十九厂与日商华钟株式会社合资,在厂内兴办7家公司。总投资23143.1万元,日商占47~80%。1999年产值35597.7万元,利润735.8 万元,税金984.8万元,而职工仅为1856人。这7家合资厂的经济效益,与上棉十九厂未合资的部分相比,要高得多。以人均年产值计算,1999年上棉十九厂为9417元,7家合资厂为19087 元;以人均年创利税计算,上棉十九厂为5380元,7家合资厂为9270元。合资厂分别为上棉十九厂的203%和172%。合资厂由于引进了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故有优势。上棉十五厂停产后,与日商兴办的2家企业,也有类似情况。我们认为如果有条件,引进外资和技术,兴办合资厂,是应该提倡的。

(3)移地生产。上棉三十一厂压锭6万枚。1997年2月,将保留的2400枚纺锭和280台织机转到外地,分别建立3家分厂,由总厂派出技术人员经营管理。第一轮承包期为三年,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新一轮承包五年,要求效益高于第一轮。在外地办厂成本较低,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总厂的土地资源可以盘活存量,开发房产市场。这种做法我们认为是可行的。

(4)缩小规模。上棉十七厂压锭83632枚,继续运转的74056枚。关闭了原北厂的一纺一织工场,职工人数减至3020人,减少6608人。1999年生产总值16293.4万元,比1992年的41388.4万元,减少约60%。但年人均产值和年人均创税则分别增长25.25%和40.5%。实现了减员增效。

(5)调整产品。上棉三十厂1997年6月改名为经纬产业用布厂,压锭19728枚,继续运行19152枚,职工由3060人减至1034人。但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亏损5000元。故决定资产重组,厂房将转让给欧尚超市,2000年8月机器设备将迁入新一棉继续生产,溶人新一棉的生产经营体系。

第三,土地置换,退二进三。压锭、缩小规模和破产后,空余的土地和厂房,除兴办合资企业外,主要是兴办房地产业或出租。

(1)把土地使用权转让给房地产业的,有上棉十六厂的锦江房产公司、上棉三十一厂的申通和申琼房地产公司以及上棉二十九厂的上水公司。到1999年底,已建成广杭苑、长阳花苑、荣丰花园、锦杨苑等共23.5万平方米,(尚缺申通开发的资料)二期工程正在进行。这些厂都处于内环线之内,开发房地产条件比较有利。

(2)出租或转让办二产。上棉九厂的静电车间7000平方米,出租给台商办针织厂,杭州路车间及15000枚纺锭则转让给私营大安纱厂。

(3)出租办三产和社会福利事业。上棉九厂有占地10000平方米的车间出租,兴办春申江东外滩家具城。上棉三十厂占地面积25961平方米,出租给欧尚超市。上棉十七厂兴办复兴岛娱乐宫和敬老院,上棉三十一厂和上棉十五厂也建有敬老院。

第四,尚待置换的厂房设施。

九家棉纺织厂尚有大量空余厂房设施等待处理,占地面积共达104479平方米。其中上棉十二厂占地面积87734平方米及建筑面积110148平方米,全部没有置换。该厂地处内环线之外,再加上历年积欠电费1270万元,故难度大,1998年1月破产,二年多来、虽有多家单位洽谈,但尚无结果。其次,上棉十九厂近军工路有7000平方米,上棉十五厂有3826平方米,上棉十六厂有3919平方米。此外,尚有上棉十七厂的大会场、上棉二十九厂的办公大楼和原棉仓库。以及沿黄浦江的3座码头也等待处理。我们认为土地是宝贵的资源,除了以上九家棉纺织厂外,我区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在裁并中,都有大量厂房需要置换。由于这些工厂属国有企业,区政府没有主管的部门,因此,没能掌握全面的情况。有关业务部门,如城市规划管理局、房地产局的土地管理所、工商分局等虽了解一些情况,但也是另星的、分散的,缺乏一个汇总归口的部门。这个问题与两级政府的体制有关,因而长期不能解决。我们建议,由区统计局负起汇总的职能,是名正言顺的。收集资料因没有隶属关系而存在的困难,只要多想办法,是可以克服的。例如,与市统计局、市经济年鉴、市有关控股集团挂钩,可以得到年度的资料;通过规划、土地、工商等部门,可以得到变动的信息;通过街道和方志办,作一些典型调查,可以补充宏观资料的不足等。

稿件来源:杨浦区地方志办公室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0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