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卫用纺织品:花开灿烂 难题待解
发表时间:2015-05-25    作者:梁瑞丽  发表评论()

  作为产业用纺织品中占比份额最大的医卫用纺织品,近几年的发展可谓乘势而上。而随着众多纺织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就纺织科技技术提升医疗防护水平、改善防护手段等跨行业对接问题就日前突出。

  为此,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指导下,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等共同举办的全国医用纺织科技应用推广研讨会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处长曹学军,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执行副理事长江建明,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霍玉涵、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强、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等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领导、专家、医疗卫生系统代表、企业等共聚一堂,共商医卫用纺织品发展的大计。

  市场可期  产业化需提高

  医卫用纺织品属于刚性需求,我国有巨大的人口基数,加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给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处长曹学军认为,随着全球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和由此带来的溃疡、褥疮等疾病患者的增长,医用敷料市场仍将持续增长,2017年高端医用辅料销售有望达到160 亿美元。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是外科用非植入纺织品和卫生保健用纺织品的世界生产大国,2010~2014 年中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年均增长14%。2014 年医卫用纺织品行业产量达到118.8 万吨,出口31.5 亿美元,同比增长14.73%。产品涉及一次性医用服装、医用敷料、卫生巾、纸尿裤等,出口价格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

  必须指出,国内现阶段医卫纺织品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医用防护和卫生保健用品方面,而手术缝合线、人造血管、人工透析导管、人造皮肤等植入性和人工脏器产品则由于技术落后和行业壁垒等原因,一直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在高附加值的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上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内需依旧是拉动我国医卫用纺织品市场的主要动力。李陵申强调,特别要加大医卫用一次性纺织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刻不容缓,其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我国的医疗防护水平,同时也能够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他还透露,在产业用纺织品发展下一个五年规划里,对于医卫用纺织品,将重点发展医疗用纺织品,全面提升产品的医用品质,提高高端医疗产品的市场渗透率。

  三大难题待解

  不可否认,医卫用纺织品已成为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最大的领域之一,虽然在市场、技术上屡有突破,但依然还有很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这主要表现在应用市场开拓困难、高端市场受阻、新标准制定滞后等问题。

  在应用市场开拓方面,很多家生产医用敷料的企业都道出了这样的苦衷,“我们自己生产的敷料,国内医院不用,他们更愿意接受国外的权威产品,这使得我们的产品只得出口到国外,由国外的企业进行贴牌加工生产,再卖回国内。而国内的患者也更倾向于使用国外的产品。”

  确实,由于医用卫生职业防护意识缺乏、传统观念淡薄,使得一次性手术产品得不到充分使用。而且由于医疗体制的不健全,通常会造成医用敷料及卫生材料出现时而收费时而不收费的情况,如果医院要自己来对这些产品进行付费的话,通常会选择质量较差的小企业。

  对此,李陵申表示,由于医卫用纺织品并未纳入医保范畴,这使得患者和医院对其的使用都有一些顾忌。“除了企业在产品研发能力上较弱、建立品牌意识薄弱和高端产品营销渠道缺乏外,我国医卫用纺织品还存在着应用市场开拓困难、本土市场支持不力、资质认证空白等问题。我在与一些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沟通中了解到,她们对国内生产医用纺织品的企业并不了解,由于不知道哪家企业的产品好,因此根本无从购买。”

  除了一次性医卫用纺织品在渗透率方面与国外差距很大,在高端医卫用纺织品上,我国与国外更是有着巨大的差距。我国部分医卫用纺织品生产企业,要么做贴牌,要么做医保,都还在中低端挣扎。真正做高端产品的企业屈指可数,国内缺乏行业和龙头企业的市场推广。除此之外,“结构失衡”问题也不容忽视。卫生用纺织品发展较快,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医疗用纺织品发展相比较缓慢,尤其是高端医用生物材料,如人造血管、人造脏器、人工疝气补片、透析隔膜等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在高端医卫用纺织品方面,除企业技术需提升,在国家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以及市场准入与临床实验方面也都需要有所改进。“国外的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做得十分健全,若是产品有问题,通常是会追踪到原料层面的;在市场准入与临床试验方面,由于这一门槛较高,导致我国国产的人造血管难以进入人体进行试验,使这项技术难以得到推广。”

  标准缺失也是我国国内医用非织造布发展滞后的原因。目前我国几乎无强制性标准,分类不统一,与国际接轨程度低。据了解,欧美医用非织造布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就是新标准的制定。《EN13795- 病人、医护人员和医用设备用手术衣、手术服和非织造布污染套装》、《EN14683—外壳口罩》等新标准的制定是非织造布发展的最好动力。欧盟国家已经通过调和医疗器械指导纲要(93/42EEC)[5] 成为欧盟国家强制性法令。反观我国,涉及医卫用纺织品的相关标准共66 项,其中国标17 项、纺织行标(FZ)5项、医卫行标(YY)44 项,包含方法标准44 项、产品标准19 项、卫生标准3 项。

  对此,李陵申建议,首先应开展上下游之间的合作,推动综合标准化试点,满足产品在生产领域和使用领域的共同需求,促进标准的实施、使用。继而编制不同环境、不同用途的医用防护纺织品标准,编制医疗用纺织品使用指南,为医疗领域提供选用依据,并及时编制我国自主研发并已批量生产的高端医卫产品标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再有就是制定高端植入和功能性医用纺织品标准,推动行业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差距。最后则是加大标准的宣贯、培训与使用力度,适时修订技术相对落后的标准。

   产学研用  提早布局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医院、诊所、病床和从业就诊人员,为医疗用纺织品提供巨大发展空间,国内市场仍将是医用纺织品的重要市场。我国医用敷料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较稳定市场份额,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备一定的抗压和承受风险能力,但是随着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的饱和以及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企业需重视跨部门、行业协调,积极参与相关行业组织活动,提早布局国内市场。

  在未来,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社会对医用纺织品的认知,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医用纺织品要获得更多的关注,首先要让医院更加熟悉医用纺织品,并清楚这些创新带来的好处;其次则需要生产商和医疗部门之间合作更密切,尤其是在新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初始阶段。

  产业政策则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对此,李陵申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跨学科交流:设立高端医用纺织品重大专项,从纤维材料、加工技术到医学工程开展基础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二是加强跨部门间协调:在产品标准、使用规范、研发与生产应用等方面建立跨部门协调推动机制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三是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不同的分级指标和使用建议,引导企业按照相应标准进行研发、生产,促进良性循环。四是加强准入管理:加强流通环节的资格认证和质量监督,流通机构要对产品进行必要的检测和生产监督。五是完善应急储备:完善实物和能力储备体系,建立储备轮换机制,满足市场正常供应及处理突发事件的需求。六是推动社保机制完善:政府应尽早将更多的医用纺织品纳入医保范畴。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0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