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时尚达人发现,在法国香榭丽舍大街上,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奢侈品悄然撤离,而由ZARA、无印良品等快时尚门店取而代之。巴黎是世界的窗口,毫无疑问,由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所主导的消费时代已经来临。
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从制造业来说,美国3D打印技术的产业化,德国的工业4.0战略,其共有目标是个性化定制的工业化生产。满足个性,需要定制,并且,需求的多样性必然带来定制的多样化。
“定制是多元的,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中国服装协会专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说,迷途中的中国服装企业想要觅得出路,也许,可以尝试定制。
“酷特”模式
瓦特因改良蒸汽机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福特是第一个使用工业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而在互联网时代,能够兼顾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和工业化生产的利益,同时让客户有更加炫酷的体验,这就是酷特品牌名的由来。
酷特是红领集团2014年推出的个性化定制品牌。听其名,似乎能体会到一种革命的精神和一种高姿态的定位。
酷特的成功不是不可复制,而是有章可循,对转型中的服装企业来说,也许,机会就在这里。
1、我有我姿态。走进酷特品牌集合店,你可以找到从价格2000元到5000元的个性化男装,也可以找到1000块钱的进口面料西服,还可以发现风格各异的定制女装,甚至是三个月大的婴儿定制装。
酷特是红领在中国市场沉默多年后推出的第一个品牌,“我们要给消费者个性化定制的真正的好产品,要做出中国的‘苹果’,”青岛红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张蕴蓝说,这是酷特的姿态,也是它的目标。
如此的高姿态,源于酷特能够抓住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心声:“给消费者全渠道的体验,让消费者拥有价值感和参与感;简约到极致,其中包括6个因素,即粉丝经济,快速点赞,给消费者想要的,少就是多,个性化,高效。”张蕴蓝说,这才是消费者真正想要的。
而红领集团历经10多年转型升级,成功研发了C2M的平台模式,完成了从一天生产一件个性化定制服装到一天同时生产2000套的过程,目前拥有国内唯一一条个性化定制的柔性生产线。酷特品牌就是C2M+O2O的运行模式,实现了消费者个性化定制服装的全流程参与感和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
此外,酷特品牌所有设计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元素,“就在前几天,酷特设计团队荣获的意大利某顶级服装设计奖项,酷特店里的很多个性化服装,目前在其他店里是找不到的。”张蕴蓝稍显满意的说。
诚然,酷特的成绩单确实值得骄傲。去年七月份,第一家酷特品牌集合店在青岛开业,仅仅开业18天,就有了312万的销售额。目前,该品牌集合店已经在全国有了13家分店,今年6月将扩大到一百家。
2、颠覆的奥秘。传统模式下,往往是先集中生产服装,然后通过各终端渠道销售,根据估算所生产的服装不仅从数量上带来高库存的压力,更面临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而且,库存、广告和层层渠道叠加带来的费用,无形中让服装比出厂价格高出好几倍。
红领生产线完美的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有人比喻,在红领生产车间的流水线上,可以判断消费者的个性,或时尚、或保守、或另类,红领能够完全满足消费者在终端提出的各自不同的要求,每个人一个版型,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款式,绝对不会出现撞衫的情况。
而在价格方面,由于直接面对消费者,省去了中间渠道的层层叠加,酷特品牌的服装加价是成本的两倍,也就是原来需要5万块钱才能完成的一件纯手工定制西服,现在只需要1万块钱。
由于红领生产线上的每件服装都有主人,消费者都是先付款后才进行服装生产,红领几乎没有老大难的库存问题。
用户粘度问题上,红领C2M生产平台上已经同时运作了好几个品牌,其中有创业团队,也有从传统转型过来的服装企业。对于非专业的客户,红领会提供燃料、色剂、物流等全链条的服务,客户只需要把精力放在市场的拓展上。
据统计,仅去年一年,一个传统转型的小团队通过红领平台赚取了5000万纯利润,“中国市场正在日益开放,相信更多的精英和专家能够创造奇迹。”张蕴蓝说。
“我们之所以能做这些事情,全部得益于我们拥有一个个性化定制的工厂,能够快速高效定位生产出个性化定制的产品,其中包括半手工的,纯手工的西服、衬衣等产品,而且一般七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张蕴蓝说。
而红领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张蕴蓝透露,一是帮助传统服装产业进行工厂方面的转型,另外是在制鞋领域也会开展个性化定制。
“重”模式
高级定制应该怎么做?没有人能够给出标准答案,因为根本就没有。服装定制往往反映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艺术或者文化的传承,因文化、习俗等差异而带来的服装差异自古就有,高级定制也是如此。
“定制的标准可以非常高,也可以非常低,定制有高低或者轻重之分”恒龙有为实业(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兴海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就是“重”定制,而且很重很重。
1.“重”在坚守。所谓重定制,可以理解为每件产品都要从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完美,有一种将每件服装当做一件艺术品对待的态度。当然,传统的高级定制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测量顾客的体型,顾客定制一件服装可能需要等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穿上。
能够执着于重定制的企业,大多数是兴趣使然,是在坚守一份艺术,鲁兴海觉得,虽然自己学习了十多年高级定制,但才刚刚入门,英国亨利普尔的工匠精神值得他一直追随。
恒龙云定制是亨利普尔的中国合伙人,也是国内高级定制品牌玫瑰坊的长期合伙人。鲁兴海这样比喻“重定制”,他说:“定制是医院,来的都是病人,定制就是看病的过程,对于重定制来说,看的都是重型病人,都是顽疾,治愈起来很难很难。”
去年参加完服博会,恒龙公司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很多人想要加盟,鲁兴海思索再三,最后一个都没有同意,“因为我们的高级定制太重了,自己做起来都很吃力,加盟商怎么能做好?”他说,于是,恒龙只能慢慢来,一家一家开直营店。
“如果模仿我们去做重定制,那你肯定饭都没得吃,死定了。 ”鲁兴海说。
像英国的亨利普尔,坚持做了两百年的高级定制,这样的企业,是为艺术而活着,并不是为了赚钱,鲁兴海坦言,自己的企业也是一样,所以当下主流仍然是轻定制,目前也有很多轻定制的平台和网络。
“我不会模仿红领,因为不适合我,我们这种重定制模式适合中小型企业。”鲁兴海说,大部分定制企业还是应该从轻开始,否则赚不到钱。
2、核心有“数”。虽然高级定制的做法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互联网时代,怎样让这种重定制做的更好?鲁兴海有很多的经验和想法。
“本质问题是数字化,服装行业的数字化,要求我们做好产品的同时关心数字化,首先要从如何量化一个人开始,这是基础。”
淘宝“双十一”有60%是时装产业,退货率之所以如此高,服装尺寸造成的质量问题首当其冲。鲁兴海说:“假设时尚产业可以被量化,从人开始的整个生产流程都可以被量化,有人去做生产解决方案、有人做人体解决方案,有人做制造解决方案,然后形成一条完整的数字解决系统。那马云就不用再担心退货率高的问题了。”
比如,要量化一个人,目前3D测量仪器,有人工测量法,也有用手机拍照模拟后推算人的尺寸的方法,其实,这些都是量化人体的一个环节。
“高级定制首先要做好这些,但不是全部。”鲁兴海说。
数字化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是融入专家知识和经验,高级定制的核心是人变数字,数字变衣服。怎么变非常复杂,涉及到全产业链,关键就是要量化准消费者的心理。而高级定制的一对一服务,就是去了解消费者喜好的过程。
体型是重定制绕不开的一个问题,要想办法从二维过度到三维,呈现出一个立体的人,而不是三个尺寸数字代表的一个抽象的人。如何去量化一个人,鲁兴海认为最好的办法是3D模型。
“如果真的有那么高的要求,我们愿意像雕刻技术一样刻出一个个模具,但是现在宽带技术还支撑不了;3D设计也才刚刚开始,服装产业链配套的完备,需要分工合作,做精做细,所以3D这块可能需要时间,但这一定是方向。”鲁兴海说。
当然,服装产业是时尚产业,没有设计就不是时尚,而单纯换个纽扣或者换个颜色,也不是时尚,时尚需要设计师联盟和品牌联盟,所有这些需要时间,也需要整个行业合力完成。
“轻”模式
何为轻定制?目前似乎也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如果有人告诉你,现在只要100多块钱,就能让你在72小时内内拥有一条专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定制牛仔裤,你信吗?没错,这就是当下流行的轻定制所能做的,从量体到裤子到货,整个流程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顾客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当死人定制的待遇和快乐。
1、跨界颠覆。轻定制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和当下时代特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定制模式,是一种“互联网+”的新型定制模式,这种模式将传统的量体裁衣和互联网相链接。主要解决了传统服装定制的三个问题,即时间、价格、过程繁琐。
方便快捷、耗时少,零库存,而且价格便宜,这让轻定制听上去很有诱惑力。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尝试这种新模式,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和案例。
一个颠覆传统服装产业的“轻”定制代表,就是埃沃寰球定制有限公司。该公司创始人何冠斌事一位年轻的80后,深谙80、90后消费喜好的他,花费两年多时间,将工业的标准化生产优势和消费者对个性化的需求结合,打造出一种“轻资产、零库存”的模块化标准模式。
一件衬衫,在埃沃生产线上被分解成领口、袖子、版身、后摆等几个部分,按照流行趋势,埃沃会在每个部分基础款的前提下推出不同的样式来供消费者选择,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组合,实现有限度的量身定制。
以上就是埃沃团队成立之初研发了一个叫做“店神系统”智能化信息系统所能实现的,这套系统具有几大功能:将服装行业裁缝知识转化为标准化知识,通过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以数据分析的方式,得出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当下潮流趋势。
何冠斌说,埃沃是一家互联网本身定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是跨界来做服装的公司。目前在国内30多个城市有线下门店,新加坡也有了实体店,下一步将陆续在东南亚做一下尝试。互联网公司跨界做服装?而且跨的这么成功?何冠斌将成功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敢于颠覆,能够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做定制。
“未来的世界应该属于个性化定制,因为消费者喜欢。”何冠斌说,但目前有三个因素阻碍消费者选择定制,一是个性化定制的产品价格都很贵,消费者买不起;二是消费者不愿意为了测量体型来回折腾;
三是定制所需要等待的时间太长,不适合这个快时尚的年代。
滴滴打车的成功经验说明,未来的消费者将更加趋于简单化、屌丝化。传统服装想要真正转型,就要有颠覆自我的革命精神,从自我流血开始,就算不赚钱,也要培养起市场和客户;同时,要尽可能控制成本,让定制更加便宜。
“不论是做定制平台,还是做工厂,定制业供应链各环节的伙伴们应该结成一个强大的团队,一起把市场做大,因为中国的定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值得挖掘。”何冠斌说。
3、随意裁剪。广东爱斯达服饰有限公司被认为是轻定制的另一典型,该公司研发投产了一台服装智能激光雕刻裁剪一体机,被命名为“智能裁缝”。在智能裁缝实现了虚拟试衣到服装定制化生产的快速智能制造,从服装的设计、个性DIY,互联网存储数据,一直到加工成型服装,全程实现自动化。
爱斯达服饰有限公司总裁樊友斌解释,消费者可以在实体体验店试穿服装确定尺码,然后把自己的特殊需求,比如需要什么图案,什么面料,甚至多肥多长等数据输入该智能系统,然后,该智能裁缝就会剪裁并制造出专属你的尺码和需求的个性服装。当然,消费者也可以将虚拟图案提供给该体统,同样满足个性需求。
“而且,智能裁缝的灵活裁剪管理系统,减少了面料浪费,降低了成本,原来一件500块钱成本的牛仔裤,现在一百多就可以买到。”樊友斌说。时间上,从量体裁衣到生产服务,只需要72小时,消费者不会因为定制而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等待。
中国服装企业智能制造业未来发展道路的论坛上,业内专家表示,高价,时间,繁琐三个因素让定制私人高端化,而“智能裁缝”的出现,或许代表了中国服装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部分中小企业可以借鉴。
多样未来
消费者是变了,弱化品牌logo,更加享受独特设计风格和剪裁方式的消费时代正悄然靠近。为了满足口味更加挑剔的消费者,国内众多男装企业已经试水“高级定制领域”。
部分涉及高级定制业务的企业坦言,高级定制这块“蛋糕”很美,但并不好切。“过去一年,我们曾尝试做高级定制。但由于起点高、价格贵,往往让很多消费者‘望价却步’;即使有消费者碍于面子做了第一套服装,也难以形成长期合作。”某设计师品牌负责人林先生无奈表示。
之所以陷入这种境地,因为国内很多企业陷入了个性化定制的误区,将高级定制和个性化划了等号。事实上,定制只是满足个性化的一种方式,而且,高级定制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或许只能成为专卖店营销模式的补充。
依据个性多样化而产生的定制多样化,才是定制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服装企业想要破局,可以尝试定制,但要做适合自身企业发展和跟自身消费者定位相符的定制,可以模仿爱斯达,也可以借鉴埃沃,但切勿陷入千篇一律做高级定制而无人问津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