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暂不扩围
发表时间:2014-12-31      发表评论()

  12月28日,在“清华三农论坛2015”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表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已经决定,明年目标价格政策不会扩大,重点工作仍是将现有大豆和棉花试点组织好、总结好,坚实基础。

  不过,这意味着形势更为复杂。

  一方面,价差问题十分尖锐;另一方面,全面取消托市收购时机在决策者看来仍不成熟。一位政策研究者介绍,今年先行试点的大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执行起来发现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价差问题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都被重点关注。目标价格政策是作为托市收购的替代政策提出的,在杜鹰看来,核心是“价补分离”,即当市场价格低于政府制定的目标价格时,政府不再入市收购,而是让价格随行就市,直接将差价补贴给农民。一个共识是,目标价格若能成功实施,可以减少现行托市收购政策带来的市场扭曲。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是“三农”领域最核心的议题之一,但改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走走停停,几度迂回。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对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食糖、棉花实行托市收购,这在当时即有非议。时至今日,虽然决策层认为这项政策对粮食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十一连快”作用不可抹杀,但也承认,近年来矛盾越来越凸显,“补贴压力越来越大”。

  尤其是个别品种如棉花,内外差价超过50%,使国外棉花大量涌入。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称,中国成为世界“库存地”。

  中央前年就高度关注此事,去年正式决定改革,2014年先行在新疆棉花、黑龙江大豆实施试点。不过,对于试点效果,评价不一。黄季焜认为,虽然目标价格实施以来,棉花内外差价从2011~2013年的超过50%,下降到2014年底的27%,减少了对价格的直接干预,也缓解国内的库存压力,但这项改革的可操作性存有问题。

  杜鹰则对目标价格试点持总体肯定态度,他认为,目前的问题只是操作中的问题。原来用于补贴收储的钱可以用到目标价格政策上来。从试点来看,市场机制得到发挥、棉农利益基本稳定、国内外价差缩小、库存改善、棉纺企业境况好转,“产业链活了”。在杜鹰看来,“操作中的问题长期不难解决。”在黄季焜看来,中国农业的未来不在于“增加补贴”,而在于明晰土地产权、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科研体制、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完善市场、改善国际环境以及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杜鹰也对过去的价格补贴政策提出反思。他认为,今后,不应过于强调保收入问题,“保不了,还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此外,还应该适当提高对价格波动的容忍度,“过去我们对价格波动过于敏感。应该订立一个区间,区间内就应当容忍。”

稿件来源:金融界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0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