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菇小象是一家主打欧美风、快时尚的女装店铺,于2010年底上线,年销售额从2011年的20万~30万元升到2013年的1.7亿元。目前,店铺的月均销售额为3000万元,2014年的销售额预计超过3.5亿元。
毛菇小象走平价路线,产品单价在150元左右,采取多款、少量每月上新30~50款的策略。“要实现盈利,必须做到规模化,凝聚大量消费群体。”毛菇小象的供应链负责人周景良介绍。快速反应、灵活协调的供应链是毛菇小象爆发的原动力。
对毛菇小象而言,双12的特殊意义不在于震撼性的销售数据,而在于完善供应链运作机制,使其更加快速、均衡、融通,为店铺的成长与爆发蓄积养分。
大小工厂协同作战
“店铺平时处于半饱和状态,而双12的销量会翻倍,对供应链的压力和挑战很大。”周景良坦言。目前,与毛菇小象合作的工厂有30多家,其中一半是给传统品牌做代工的大工厂,产能较大,另一半是只为毛菇小象供货、生产周期短、反应快速的小工厂。
对于大工厂,毛菇小象采取保守的方式与之合作,提前沟通,约定好排期,确保产能和效率最大化。大工厂负责承接毛菇小象的大批量订单。此次双12,毛菇小象的最大订单量为2万件。周景良介绍,对于这批货,大工厂缩短了生产周期,预计10天之内他们就可以拿到货。
产品出厂后直接进入毛菇小象的仓库进行质检。质检通过,服装进仓,厂家凭借入库单和采购订单就能拿到货款。“很多大工厂面临账期长达3个月甚至半年的难题,顺畅的现金流机制能让双方的合作更加顺利。”周景良说。
在质量监控上,毛菇小象制定了相关检测标准,全程跟踪工厂生产流程,在服装入库之前进行第一次清查,并在服装入仓的关口设置第二道关卡。清查标准细化到某个位置缝线几厘米,是否在允许的零点几厘米误差范围内。如果产品不合格则需要返厂重修或作废,从而对工厂形成强约束。
对于合作的小工厂,毛菇小象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权,生产部门的主管能够自主安排生产排期。周景良介绍,对于双12产品生产时的“突发状况”,小工厂能够实时调整生产节奏,做出快速反应,配合毛菇小象的订单需求,是“应急小帮手”。小工厂反应快速,灵活度高,负责承接1000~2000件左右的订单。
面料先行须“有心”
双12时,毛菇小象的备货节奏十分紧凑。譬如一款产品工厂的生产周期是5天,因为工厂的出货模式并非在最后一天集中出货,而是在第3天时将已经生产好的部分衣服先送过来,因此店铺会在第4天就安排产品上架,并根据销售情况决定是否补单。
“不过,这并没有算上面料生产的时间。如果准备面料需要3天,工厂从裁剪到出货需要5天,那么生产一款产品就需要8天时间。一旦面料出现问题,那等于不仅要消耗8天时间,衣服还不能销售,损失很大。”周景良说。
因此,毛菇小象专门邀请了第三方质检机构,对面料进行严格把控。在前期采购面料样品时,第三方机构会进行检测,核算面料的成分、含量是否符合标准,报价是否合理。其次,进行面料品质的考核,包括面料的舒适度、抗起球度、色牢度、缩水度等。
后期,出大货时的成品也需要进行全面的测试。周景良说,同一种面料通过不同的染缸染出来会有色差,同时,染缸一次能染的面料有限,部分工厂为了赶时间,第一缸染色8小时,第二缸染色缩短到4小时,导致面料的色牢度不够,容易出现褪色的情况。因此,只有确保大货和前期样品的面料品质相同,这批面料才能批量投产。
“毛菇小象双12上架的部分新款,12月初可能还在工厂生产,也可能面料端还未发货。如果面料开发出现问题,那么该款产品就无法在双12时上架。即使消费者没有察觉,但是对毛菇小象的影响很大,因为那意味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在起跑阶段就失败了。”周景良介绍。
针对这一情况,毛菇小象在选择面料供应商时,除了在价格和品质方面做细致的审核和考察,还会依据供应商的售后服务来决策。在周景良看来,如果一款面料出现问题,售后服务过硬的供应商能在一天之内实现对面料的整改或重新生产,迅速发货。也就是说,产品的整个生产周期只延迟了一天,降低了风险。
仓库开辟“大促通道”
目前,毛菇小象的仓库每天8小时运转,能发出1.5万个包裹。“双12的包裹量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对此,毛菇小象在人力配备、流程简化以及时间协调上下了很大工夫。仓库空间有限,要最大化提高利用率,计算出每单平均要走多长时间。”周景良说。
毛菇小象的一位发货员如果每天发300个订单,需要在仓库行走15公里。因为毛菇小象店铺里的货品有400款,按照单品存储原则,一个单品就占据很大的空间,发货员必须一直来来回回“旋转式”配货。如果在同一时间段增加10倍的人力,仓库中的过道可能会被堵死,更加不方便。
对此,毛菇小象采取错峰倒班的方式将人流分开。“双12实行‘三班倒’,就像解决道路拥堵问题,未雨绸缪,抑制高峰出现,杜绝堵车。”周景良形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