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钰洲:对发展新疆纺服业的几个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4-10-17    作者:杜钰洲  发表评论()


重构产业新动力 开启新疆大格局
——对发展新疆纺织服装业的几个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中国服装协会名誉会长 杜钰洲

  一、要充分认识发展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机遇

  (一)在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是着力解决新疆各族群众特别是南疆地区群众就业问题,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和紧迫任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对国内外、区内外的新形势,急需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仍然很突出。今年召开的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已把着力解决各族群众特别是南疆地区群众就业问题,作为奠定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新疆在过去4年GDP年均增长11.4%,2013年达851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年均增长大于30%,2013年达1128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2%。然而,新疆经济发展仍存在些不平衡,现在有300万闲置劳动力等待就业,占全区劳动力的1/6,尤其是南疆四州,人均GDP不足全疆平均水平的45%,农村贫困人口占全疆85%,富余劳动力占全疆的63%,南疆财政支出的80%以上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就业是民生之本。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所达到的经济发展程度,以此为基础,人们的国家组织、法律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等便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因此也就必须由这一基础来解释。新疆工作抓住扩大就业这一工作重点,就抓住了新疆全局工作的关键。

  因此,解决就业对于新疆南疆乃至全疆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在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在工业化后期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按比较优势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和雁阵式产业升级,从而加速新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新疆加速工业化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特殊意义。新疆有2264万人口,乡村人口占55.53%,比全国城镇化水平低9.26个百分点,从2000年到2012年全国农村人口下降20.55%,新疆农村人口只下降了1.81%,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占62%,其中维族占45%,维族群众集中在南疆,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全疆63%,解决南疆就业成为解决全区就业的重点。新疆虽然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推进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使第二产业就业已达150万人,但这仍满足不了新疆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稳定的要求。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全委(扩大)会议,根据新疆自治区的资源条件、生产力现实状况和区位有利因素,决定以增加就业为导向,以有效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为重点,大力推动新疆纺织服装产业跨越式发展,着力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的服装产业,在此基础上逐步延伸产业链,最终将新疆建成国家重要纺织服装的产业基地、我国向西发展的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这是一项正确的决定。这对于转变新疆工业化落后状况和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轻纺工业共占工业不足10%)意义重大。
  
  以2011年为例,全国各行业每1亿元销售额所容纳的就业岗位情况是:全国平均111.5人,煤炭开采业191.8人,石油开采86.4人,有色金属开采94.3人,农副食品加工95.5人,食品制造业135.7人,石油加工25.0人,化工业79.0人,医药135.7人,塑料制品223.6人,金属制品128.8人,通讯、计算机、电子设备127.7人,纺织业208.3人,服装业329.7人。可见,纺织服装业,特别是服装业就业容量最大。

  所谓雁阵式产业升级是指产业按比较优势进行转移过程,保持整体升级的状态。正如迁徙的雁阵,总是排列成一字或人字形,排在前头的雁在飞行中产生的气流能量,依次传递给下一只飞雁,而排在后面的雁总能从前面雁的飞行气流中获约70%的正能量,从而延长飞行的距离。作为头雁自然是能力消耗最多,它在一定的时候会退下来,通过换位积蓄能量。而一旦哪只雁掉队了,它会加油追上,因为一旦成为孤雁,前途就不堪设想。用雁阵比喻产业结构转移,正是说明产业结构转移并非静态的替换关系,而是一种正向接力运动。雁阵虽有前后,但从不失整体合力。因此,新疆承接转移必须用好全行业在资源配置、市场开拓、工艺技术、环境技术、商业模式、产品供应链、人才机制等方面有利因素。一方面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加速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紧随雁阵前行,不断升级。

  (三)在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加速结构调整和建设现代化纺织强国的题中应有之意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无论在中国工业化初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独立自主的基本建成共和国完整工业体系和纺织工业体系的年代,还是工业化中后期,深化改革开放,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大市场,建成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产业生产国、出口国、消费国(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已从世界25%上升到57%以上,出口创汇额从与世界15%上升到38%,从业人员从900多万上升到2000多万人,规模以上企业创造产值不足9000万元上升到6.4万亿元。)纺织服装业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民生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产业,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的作用,当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出发,着眼于我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需要,参与全球化国际竞争的需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需要,正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纺织工业现代化离不开新疆纺织服装业的振兴。新疆纺织服装业与内地特别是东部沿海纺织服装有明显的互补作用,新疆的人力资源潜力和棉花资源优势,以及区位发展条件,完全有必要融入全国纺织服装现代产业体系,既融入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供应琏系统,又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向西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我们要倍加珍视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历史机遇。

 (四)在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最现实的抓手。

  我国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一经提出,便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在这一区域有50多个国家和38亿人口,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陆路交通的咽喉和桥梁。对我国与这一区域经济、技术、贸易、文化、人才等交流合作具有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新疆向西口岸目前已经建成我国能源进口的地下大通道,正在建设和不断扩展的铁路、公路和航空,将使新疆成为我国更为畅通的西大门。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的需求潜力有待深入开发,但已经从当前服装纺织品贸易和合作项目进展中看到了美好前景。

  从2013年的海关数据可以看到,新疆正在发挥着纺织服装西进的枢纽作用。

  2013年在新疆注册从事向西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经营单位已达428户,出口纺织品和服装总额达82.9938亿美元,占新疆出口总额的37%,是新疆同期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化纤企业总产值的2倍多。2013年新疆口岸进口纺织品服装仅0.51亿美元,占新疆货物贸易进口总额0.96%,足以反映了我国向西出口纺织品服装的国际竞争力。以新疆为货源地出口纺织品服装约达70亿美元,占新疆全部货源地出口总额的44%,这组数据说明,纺织品服装不仅是新疆出口货物的主打品种,而且已经承担着新疆口岸贸易平衡的重要角色。有这么多新疆的贸易公司自发产生,还有像乌鲁木齐市“德汇”这样大型跨国商贸平台,已吸引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2万多户日常来往客商,成交额达70亿元左右,这都说明发展新疆纺织服装产业是最有利的抓手。

  (五)有中央的战略布局和大政方针、政策,有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系统的安排、规划和行动方案,以及从中央到自治区系统的支持政策,有全国各援疆省、市各级政府和各界高度重视,慷慨务实支援,这是加速建设新疆纺织服装产业最重要的条件。

  新疆的发展成就和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形成的重要影响力,都与中央政府和各省、市始终对于新疆各族人民艰苦创业所给予的巨大支援分不开的。此次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和新疆自治区党委全会的决策,对建设现代化新疆必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在2010年以来各地对口支援新疆的投入就已达400亿元,(70%用于民生,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相信第二次新疆座谈会后,各地对口支援新疆会更加强劲,与此同时,更令人鼓舞的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迅速增强。

  落实小平同志生前关于东部率先发展,然后东部支援西部的战略布局,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以就业为导向,着力解决各族群众特别是南疆群众就业问题,奠定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这一政治动员,体现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决心,也表达了纺织全行业支援新疆发展,为创造100万人就业岗位而努力的民族情怀。当前内地省、市的各级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纷纷到新疆考察调研,对口衔接、筹划项目、谋求协同发展,形势喜人。相信这种极高的政治激情加上科学冷静求真务实的作风,一定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制定科学规划,脚踏实地地推进新疆纺织服装业的健康发展,既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二、要认真对待在新疆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所面对的挑战

  (一)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首先必须突破传统思想束缚和旧体制障碍。

  回顾总结新疆自“九五”规划以来,发展纺织工业的经历,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每当制定五年规划的时候,都出现全疆大上棉纺高速锭子的热潮。但这种急于转化的结果总是不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观念和规划思路脱离了实际,使有利的资源优势得不到合理配置,结果措失了时机。现在又是一次难得机遇,首当其冲的仍然在于能否贯彻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激发内生动力。

  首先,要真正树立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观念。

  新疆有资源优势和大量闲置的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的纺织服装业确实符合新疆经济的发展阶段。关键在于要从以往更多依靠行政有形手的作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组织招商引资等。而疏于对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价值规律的尊重,因而资源配置效率低,致使发展难以到位,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纺织服装业作为高度竞争性和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必须立足于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市场配置和参与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公平竞争。如果只局限于安排自己的棉花和人力资源那是远远不够的。实践结果是新疆的棉花并未给新疆纺织工业带来竞争优势,相反,新疆纺织用棉价格不仅背离国际统一市场,而且往往比内地还要高。

  第二,要树立更加开放的思想。

  开放是突破在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业所遇一系列难题的最主要出路。所谓封闭,是指局限于棉花和劳动力条件,一心想短期内在新疆建起较完整的纺织服装配套产业。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是习惯于重视供给性的产业建设,好像生产什么都自然能卖出去,而市场经济思维方式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并为此去高效配置资源。前者局限于内部现成条件,存在配置资源的局限性、发展的盲目性和封闭性,后者坚持市场导向,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如何配置资源都要利用统一开放的大市场这只手。产品面向区内外,国内外大市场,配置资源就需要向区内外、国内外开放。

  第三,要树立依靠内生动力的发展理念。

  过去20年来,新疆确实引来了不少援疆投资,建设了一批有技术,有市场的大型纺织企业,总规模达到全疆纺织企业70%以上,但本土企业却没能生长起来,产业扎根不深,产业延伸活力不足,中小企业扩展缺少必要的产业生态环境,而容纳就业的主体向来是中小企业。要解决南疆少数民族就业,就特别需要发展离土不离乡的本土草根企业。它们适应特殊消费群体或与大中企业互动配套,并逐步培育出本土大中型骨干企业。用好外援不仅表现在直接带来GDP、和有限的就业岗位,而且更重要的是激活内生动力,使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在本土扎根,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事关新疆纺织服装发展大局。

  棉花种植优势向棉纺产业优势转化战略的落实长期不尽如意。一个首要原因是棉花流通体制弊端造成的。棉花占纺织企业销售成本的70%,而新疆的棉纺织厂只能使用行政安排的高价棉,没有在国内外市场调剂和选择的条件,致使长期比内地还困难。特别是近几年,国内行政性高价(20400元/T)收储(已达1100万吨),高价出售(19800元左右/吨),进口采用高滑准税严格管制(最高滑准税率达40%),使国内棉价比国际市场高出50%以上。

  目前国内30支以下棉纱的生产,已经不得不让给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周边国家,我国2013年进口棉纱约210万吨(用棉花量大约227万吨),比2011年增长1.32倍,出口棉纱(高支纱)只达进口量的1/4。2013年新疆棉纺企业69户,29户亏损,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万分之三。

  雅戈尔公司2005年1月以1000万元租赁11万锭,后来投资9亿元,使自建和租赁总计达32万纺锭、职工2900人,曾年产高支棉纱15000吨,年产值10亿元,拥有伽师县1万亩优质棉田和在阿瓦提的两个轧花厂。由于受原料体制制约,现在已压缩到12万锭。如果棉花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再不深化到位,那么这种体制性障碍将成为发展新疆棉纺织业持续存在的风险。

 (三)劳动力资源素质是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之本。

  人力资源素质是生产力强弱最本质上的因素。既要靠发展服装业解决主要在南疆的100万人就业,又要靠这100万产业大军的素质决定新疆服装业的现实竞争力,显然,这是尖锐的挑战。

  服装业在世界各新兴国家,都曾作为不可或缺的民生产业,发挥着工业化先导作用。我国东部沿海高速发展的经验也证明了这点。而新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服装业没有发展起来,使就业压力积累至今。难就难在现代服装业已不是10年、20年前的低水平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面对国际竞争强手,大量采用先进技术,拥有大批熟练工、高技能工和领军人物,并以创造品牌价值为先导,适应市场细分和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个性化快速反应的新型服装业。要在短时间将在新疆积累多年的富裕劳动力,转变为现代服装业的创造主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技术装备、厂房设施都可以通过投资建设,立竿见影兑现。而人的素质,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所谓人力资本不过是对人的教育和在职培训投资的积累。仅仅要依靠建厂投资方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把人力资源素质提高作为加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来抓。这是对社会教育功能和相关政策导向的巨大考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能仅把重点放在“能打工”上,还必须致力于培养少数民族创业人才。既需要大量熟练工人,又需要技术骨干,设计创意人才,企业思想工作人才、管理人才和创业带头人。直至行业发展的领军人才。总之,最大挑战莫过于劳动力资源素质。

  (四)要努力克服物流瓶颈。

  在信息网络时代,物流的简便快捷已成为企业间广泛协作、降低成本和开拓市场的必要条件。而新疆地域特征存在明显的对内对外的物流瓶颈,这对新疆发展现代纺织服装产业无疑是一项尖锐的挑战。因此,当前我们不仅要做好物质资本发展的规划布局和政策研究,而且还要为新疆所特有的物流瓶颈找出破解的办法。

  (五)面对周边国家严峻挑战。

  目前南亚、东南亚一些周边国家,以其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和在发达国家的特别准入政策,已成为对我国较低附加值服装加工业的强劲竞争对手。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较,新疆确实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周边国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素成本

  周边国家除印度外都是非产棉国,均按国际市场价使用零关税进口棉,孟加拉作为世界第四大服装出口国,进口面料辅料也是零关税。印度是产棉出口国,棉花市场化程度高,价格与国际接轨。孟加拉等国由于跨国公司长期经营,劳动力资源中熟练工人比重大,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升,但工资普遍较低。孟加拉最低月工资400~500元,加上加班费月工资水平700~900元,同样,缅甸95~105美元/月,柬埔寨110~130美元/月,老挝80~90美元/月,越南200~250美元/月。

  这些国家水电成本工程造价普遍低,固定资产投资便宜。

  2.产业配套条件

  这些国家都把服装业作为扩大就业、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如孟加拉是中国企业转移订单和投资建厂的重点国家,产品向美欧出口为主,最近七年出口额年均增长19.4%,高于我国,出口额已居世界第4位。虽然缺少国产棉花和化纤的基础条件,但企业可以自由在国际市场配置,产自中国或其他国家的各种面辅料都能在本国买到,服装的辅料自产率达到60%以上,服装业配套条件已经能基本适应多批次、小批量、差异化、快速反应和出口标准等复杂要求。新疆服装产业的配套条件建设还有较大差距。

  3.物流成本

  这些国家无论大物流,还是小物流,国际国内都能基本满足稳定性、时效性、密集性的要求。而在新疆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克服许多天然的难题。

  4.产业优惠政策

  孟加拉无流转税(增值税)及所得税(营业税)、仅对外资企业按出口额征收一定额度的税,但有减免政策。

  越南,企业自成立之日起15年内,免税4年,从企业开始盈利的第一年算起,然后7年净利润的所得税率为5%,再4年税率为10%。

  在柬埔寨,出口免税,进口用于生产的机械设备,建筑材料,零配件,原辅材料等也免税,对所得税可获6~9年的免税期,过期后所得税率为20%,生产设备和建筑材料增值税为“0”。出口生产增值税为“0”,内销生产增值税率为10%。新疆发展纺织服装的政策力度也很大,关键在于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

  欧、美、日对这些国家产品免进口关税,对我国产品进口要征收20%关税,这对新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有很大影响。

  三、对发展新疆纺织服装业的几个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一)如何落实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这条首要原则。

  这涉及新疆对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路线图。在现代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可以根据有利条件从产业链任何环节起步,没必要因循产业链的先后顺序,也没有必要全自治区各地都采用一个模式。

  比如南疆的某些地区最突出的任务是让富裕劳动力尽快走进工厂、办起富民产业;有些发展条件好,如石河子、伊宁、南疆中心城市等区域可以适当选择技术资金相对密集的环节,做到全区协调发展。

  以内地骨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来分析,一万吨新疆的优质棉可以生产7300吨40支精梳棉纱,可解决340人就业,再继续生产4620万平方米高档布,可解决368人就业(织布);这些布经过印染环节加工成面料一般可解决130人就业,但这一环节按品种只有少部分可在新疆加工,主要应依靠沿海加工;最后制成服装(如衬衫等)2210万件左右,一般可解决3000~4000人就业。另外从目前新疆出口结构看,对服装出口需求最大。2013年新疆口岸出口纺织服装82.9938亿美元。其中纺织品的出口22.51亿美元占27.12%,服装出口60.48亿美元,占60.48%。出口服装中棉制服装占28%,化纤等非棉制服装占72%,可以看出新疆发展服装业不应仅考虑棉制服装。2013年新疆口岸棉纱线出口仅1833万美元,只占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0.2%,纯棉布出口占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万分之五。可见西部各国对纯棉制品需求并没有想象那么大。新疆发展服装产业不仅要从内地采购大量化纤面料,而且多种花色品种的棉制面料也需要在内地加工,至于纷繁复杂的辅料更不可能很快在新疆生产。可见,花大力气同时在新疆各主要地区大规模投资建设从棉纺、面料到服装加工产业链的路线图,并不是最佳选择。然而,一旦服装业在新疆生根并有了国际竞争力,那么必然会不断产生延伸纺织业产业链的内生动力。

  (二)着力激发在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业的内生动力,培育“产业绿洲”生态。

  新疆规划“三城、七园、一中心”重点地区是必要的。但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如何处理好招商引资建设大项目和激发内生动力发展本土企业,特别是草根企业的关系。重温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使村镇群众致富的历程,当初许多乡镇老百姓包括许多洗脚走出田地的农民,为了摆脱贫困,他们在改革大潮中抓住党的好政策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有利时机,以小本经营起家,或办前店后厂,或跟随大企业搞加工配套,在一个地区形成同类型生产的企业集聚状态。它们由于资金拮据或市场竞争的需要,自愿分工协作,有的一件成衣按工序分为若干专业户加工,这使一个乡或一个镇拥有成百上千户甚至万户草根企业,这些产业集群内部的社会化分工,形成集约化的规模化经济,同时带来外部的规模效应,拉动了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专业市场又带动周边产生新的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业很快成为一些县镇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促使集群地区行政单位为集群企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立五大服务支柱:一是研发设计、二是质量检测、三是信息化服务、四是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五是技术与管理培训。当代许多销售过百亿的纺织服装大企业大都出身于产业集体的草根企业。村镇产业集群与中心城市大中企业以及外资企业互动,发展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带,总规模占全国80%以上,是中国最富活力的纺织服装新型基地。这集群都拉动了全国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大迁移,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们常把产业集群的活力用新疆绿洲的生态来比喻。产业集群的活力表现为一种产业生态。在戈壁或沙漠中之所以能出现绿洲是因为那里有水、有连片草根也有灌木丛生,有幼苗初现也有参天大树,它们相互依存、生机盎然,经得起酷暑也经得起严寒。大企业与小微企业配套,本土企业与引进企业间互补,专业化生产与专业化市场彼此衔接,各种产业服务业应运而生。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相互转化,生产与消费相互促进。如果一个地方只是建了一两个大企业,而没有形成产业生态,那么就如同在戈壁上栽树一样难以成活。市场经济下产业的发展如没有形成有活力的生态,则可以说希望不大。

  此种产业生态既源自民生所需,又为发展所依,它来自内生动力。内生动力应成为政策的最主要着力点。拉动外部援疆投资的最大效应也在于此。

  (三)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现代产业服务体系。

  过去近20年,承接转移不大理想,并非发展不积极,技术不先进或生态受破坏,而在于对新疆发挥比较优势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研究不够,着力点不够有力。承接产业转移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脚步。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产业服务已成为发展和提升实体经济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就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区位特征、生产要素素质和国内外竞争趋势来看,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生产成本的绝对优势已经不多,显然除采取一些特殊政策之外,需要借助全国产业提升的大势,促进新疆提高比较优势、构筑全区合理的结构布局,加快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

  有些基层同志对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常常混淆,这里作简单说明。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通过绝对成本的比较,而是对机会成本的比较。绝对优势所依据的绝对成本是指生产一种物品所投入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绝对量的多少,而比较优势所依据的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也可说是相对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时有比较优势。

  举例说,甲乙两个生产者生产同样的裙子和皮鞋,在单位时间内,甲能生产2件裙子,也可以生产4双皮鞋,乙能生产15件裙子,也可以生产5双皮鞋。

  这样,甲生产一件裙子的机会成本是两双皮鞋,乙生产一件裙子的机会成本是1/3双皮鞋。显然,乙有生产裙子的比较优势。

  甲生产1双皮鞋的机会成本是1/2件裙子,乙生产一双皮鞋的机会成本是3件裙子,显然,生产者甲具有生产皮鞋的比较优势。

  尽管甲生产裙子和皮鞋的劳动生产率都不如乙,都没有绝对优势,但甲、乙各自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他们都需要通过贸易增加自己的总收益。甲乙都需要多生产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于是甲不生产裙子,只生产皮鞋,乙多生产裙子少生产皮鞋。然后甲乙双方通过鞋和裙子的贸易,使甲乙双方共赢。

  甲、乙生产者通过市场博弈,甲给乙3双皮鞋,乙给甲4件裙子,满足各自需求,谁也不吃亏。结果,同样的劳动时间,与没有贸易时相比,甲比原来只能自产2条裙子和4双皮鞋多得2件裙子和1双皮鞋。乙比原先只能自产15件裙子5双皮鞋也多得2件裙子和1双皮鞋。最后在与前同样单位时间内甲、乙总的生产率从17件裙子提高到21件裙子,从9双皮鞋提高到11双皮鞋。

  这次自治区“三城七园”布局是否应该按机会成本原则,从实际出发选择主功方向,办出各自特色,这对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自治区整体比较优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比如:石河子有条件发展采用新兴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的纺织服装产业,而南疆受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影响,除在中心区发展先进技术大中企业还有可能发展一些中技术或手工业技术、公司加农户和以离土不离乡这种生产方式,边境口岸适应特色加工业。在现实生活中比较优势并不像举例子那样抽象、单纯,劳动生产率不是一成不变和僵化凝固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仍在于产业创造力。因此,各地对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重点扶持、促进其产业升级。

  扶持现代产业服务业是新疆纺织服务产业嵌入全行业的雁行队伍,实现整体升级的粘合剂。现代产业服务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第三产业服务业,而是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内部服务向外部化发展的结果,比如设计、研发、质量检测、市场开拓、营销物流、生产要素配置、开展国际合作、各种培训等从制造业企业的内部工作,经过延伸分离,发展成高水平、高效率的社会化产业服务组织。建立在信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和知识经济基础上的现代产业服务业,对后起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既带来创新后发优势的机遇,也可能带来锁定后来者陷入持续落后的风险,两种前途的决定因素是如何对待现代产业服务业的建设。在新疆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业有利于在融入全国产业网络条件下不断实现自身的结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四)承接产业转移,要坚持处理好投资,内需、出口“三驾马车”的协调关系。

  现在在新疆促进投资的热气很高,但对于需求在哪儿?什么结构?趋势怎样?很多人心中无数。而对投入产出的科学预期恰恰是投资决策的前提。因此,无论在承接转移初期,还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始终必须处理好投资、内需、出口“三驾马车”的协调关系。防止出现新的盲目性。

  既要拉动投资,又要调查市场。投资是承接转移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投资何谈转移。问题在于投资主体决策的市场依据是什么?无论是宏观经济管理还是微观投资决策,对投资的可行性研究都必不可少,即要在对市场现状和趋势充分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地区或企业投入产出的可行性预期,又要有做出必要的市场风险防范。

  眼睛既要盯住外需,更要挖掘内需。生产者首先是消费者,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新疆要解决300万人就业,就预示着新疆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将有更快增长,就业、富民、消费是一体的。千万不要低估了区内消费的拉动力和潜力。所谓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生活需求的提升。新疆虽然经济发展有些落后,但新疆的衣着消费很有活力。(见附图3)

  南疆居民中有许多裁缝和手工艺艺人,这些是发展小微企业的能人。他们原本就为所在地居民或旅游服务。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服装服饰及各种工艺品、家居用品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要素,在现代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影响下,会产生新的创造力和发展产业的潜力。

  新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全国,但衣着消费支出增速却高于全国。(见附图4)

  既要发展加工贸易,更要促进走出去跨国配置资源,发展一般贸易。目前向西出口地域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看,其市场有较大程度是潜在市场,向欧洲地区出口的条件还处在形成过程,因此不能过分依赖加工贸易向西出口。而是需要立即着手走出去向西开拓市场。加工贸易往往依赖于现实的市场中介,为外商打工。而走出去与所在国开展合作,配置跨国资源(包括原料、技术、人才、文化创意、市场网络等)开发所在国市场,这也是对内地来新疆投资的重要吸引力所在,新疆将要建成丝绸之路的经济带核心区也离不开提高走出去能力。引进不同国家的设计人员,有利于开发西向市场,有利于创建自主品牌。当前,特别需要组织援疆企业家和本土企业家走出国门加强广泛调研交流、交朋友促进合作,开拓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对扩大出口和走出去合作同样需要产业服务体系建设,要研究新疆开展国际贸易、国际合作,发展有关资源配置、开拓跨国商业模式、信息化建设、金融服务等各种咨询服务工作。

  投资、内需、出口三驾马车相互协调,互为条件,这是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业的重要机制。

  (五)培训教育先行,既要针对就业,又要针对创业。

  新疆承接转移,扩大就业,归根结底在于人的素质。在新疆特别是南疆闲置劳动力的积累与教育长期不足有密切关系。

  仅仅依靠扶持企业培训职工的措施相对于百万人就业的紧迫要求是远远不够的。

  技术变革改变了纺织服装产业熟练劳动与不熟练劳动的相对需求。人力资本是对人的教育和在职培训投资的积累。

  现在的紧迫任务是对闲置劳动力进行全方位补课,需要启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多元化的形式,就业前教育,就业后教育,加强具有战略意义的义务教育、构建各种需求的人才机制,都是刻不容缓的。重视教育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做。

  我想强调的是:

  1.就业前的培训、就业后岗位培训、职业专长培训并举。
  2.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并举。
  3.社会培训与企业培训并举。
  4.在教育和人才机制上,要特别着力于培养少数民族创业人才、工程技术人才、设计人才、经营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各类专业领军人才,对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5.要继续扩大内地各种教育机构为新疆培养人才的规模,为相关人才在内地企业中,采用干中学的方式,急用先学,创造条件。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报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0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