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用纺织品:2013年高等教育对垒“师生缺口”
发表时间:2014-01-07    作者:封严  发表评论()

  尽管经历了最难就业季,天津工业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2014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仍旧乐观。截至2013年12月份,已经有近2/3的学生联系到实习或工作单位;其余1/3还没有确定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有的是因为个人就业意愿不强烈,有的则是手握多家公司的录用通知犹豫不决。然而这份“乐观”还能持续多久却不敢兀自断言。

  眼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隔行就业”的问题越来越普遍,专业流失率不仅是对固有教育资源的浪费,还将在不远的未来造成行业的结构性人才缺口。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入学之初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不高,不少同学都是被调剂过来的,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二是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不高,相比车间较为单一的生活,学生更加期望到外边世界中体验白领、金领的生活。随着社会风气浮躁化的加剧,这种情况可能会愈演愈烈。突破这一悖论,需要院校与企业共同面对联手攻克。

  更让人担忧的是,前段时间有不少高校反映非织造专业的专职教师招聘困难,甚至有些校方开始考虑取消这一专业。虽然这可能是暂时现象,但其背后隐藏的专业危机却不得不引人深思。高等院校的教师需要博士学位,而最早成立独立的非织造专业是在2005年,到现在不过8年时间,因此聘任教师的范围必然较窄。随着专业人才的不断培养输送,这一问题或许在未来2~3年便可缓解,但是联想到“专业流失率”的话题不免再生忧虑。

  “校企联合”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的效力常常受到现实的制约,例如学校每年都安排学生利用最后一个学期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但是就业压力增大和学生心理因素不稳定使得这种有价值的“行业勘探”逐步沦为简陋的“性能测试”。为此我们学校多次邀请如今在金三发、诺邦无纺、鑫华等国内著名非织造企业已经有所成就的师哥师姐回校宣讲,手把手带后来者走进车间,目的就是要将企业生活尽早融入在校生的思维。

  在与成功案例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合理有序的晋升路径是留住人才的关键要素,“高级猎头”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代年轻人小马快跑式的职业规划,即两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目前业内不乏骨干人才通过猎头寻求到更高的职位。上有科学的职业目标设计,下有系统地基础教育托底,“物尽其用”的人力资源模式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报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0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