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县纺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表时间:2012-04-19      发表评论()

绍县政发〔201140

 

 

绍兴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绍兴县纺织产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

现将《绍兴县纺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一年九月二十三

 


(此页无正文)

 

 

 

 

 

 

 

 

 

 

 

 

 

 

 

 

 

 

 

主题词:工业  纺织产业△  规划  通知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办公室,县人武部,县法院,县检察院。

绍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校对:叶建林         2011年9月28印发


 

      

 

      3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4

(一)现实基础. 4

1、产业规模优势明显. 4

2、产业价值链较完整. 4

3、轻纺市场带动力强. 5

4、产业装备技术先进. 6

5、产业队伍阵容强大. 6

6、产品开发能力提高. 6

(二)面临形势. 6

二、战略思路.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发展战略. 9

(三)发展目标. 11

(四)空间布局. 11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14

(一)强化产业链. 14

1、开发纺织原料资源. 14

2、优化纤维产品结构. 15

3、增加高档纺织品比重. 15

4、推进印染转型升级. 16

5、提升服装家纺品牌. 16

6、做强纺机制造基地. 17

(二)提升价值链. 17

1、大力发展纺织创意产业. 17

2、积极构筑产品研发平台. 18

3、全面提升品牌创建水平. 19

(三)拓展营销链. 20

1、优化出口市场结构. 20

2、扩容升级专业市场. 20

3、发展电子商务市场. 21

4、完善配套物流体系. 21

四、保障措施. 22

(一)要素保障. 22

1、土地要素保障. 22

2、资金要素保障. 23

3、人才要素保障. 23

(二)政策保障. 24

1、完善大产业链提升相关政策. 24

2、优化支撑平台建设配套政策. 24

3、建立重点工程推进扶持政策. 25

(三)机制保障. 25

1、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25

2、完善项目引进机制. 26

3、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26

4、完善协会服务机制. 27

附件:绍兴县纺织产业“十二五”重大项目规划表. 28


 

    

 

纺织产业一直是绍兴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以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装备最先进和轻纺市场最大而闻名全国乃至全球,形成了PTA、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经编、纺织机械、纺织软件以及轻纺市场等完整配套的庞大产业体系。“十一五”时期,我县纺织产业历经国际经济危机等国内外严峻复杂经济形势冲击,攻坚克难,赢得稳定发展,步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十二五”期间,我县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纺织产业将在确保我县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肩负重任。为切实指导我县纺织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继续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依据《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绍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绍兴县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编制,规划期限为五年(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十一五”以来,绍兴县坚持纺织产业、轻纺市场、柯桥新县城联动发展,按照“完善产业链、推进高端化、增强竞争力”基本思路,加快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一)现实基础

1、产业规模优势明显

“十一五”时期,我县纺织产业攻坚克难,获得了稳定发展,规模优势进一步凸显。至2010年末,全县纺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027家,其中,化纤企业63家,织造企业699家,印染企业197家,服装企业95家。固定资产545.33亿元,产值1538.74亿元,销售1518.76亿元(占全县工业销售的63.1%),实现利润60.72亿元,上交税金38.90亿元,纺织品出口73.32亿美元。尤其是化纤、面料和印染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占有一定比重。化纤年产达256.85万吨,约占全国的8%;各类面料年产53.6亿米,约占全国的10%;印染年产量达到187亿米,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和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

2、产业价值链较完整

我县纺织产业经过多年的集聚化发展,建立了较为完整、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包含上游的PTA、聚酯、化纤原料,中游的织造(包括产业用布)、染整,下游的服装、家纺和轻纺市场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和市场产销体系。“十一五”以来,通过向纺织机械、中介服务等产业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向纵横两个方向拓展,逐步形成“一个主体园区,七个特色名镇”的产业空间布局。与全国其他纺织产业基地相比,我县纺织业的产业链最完整,竞争优势最明显。

1    2010年绍兴县纺织块状经济情况

单位:亿元

 

企业数

职工数

销售收入

利税

主要集中地

PTA

1

846

159.58

4.38

滨海工业区(马鞍镇)

化纤

63

18135

424.37

5.76

滨海工业区(马鞍镇)、钱清镇

印染

197

80022

393.68

12.38

滨海工业区(马鞍镇)、钱清镇

织造

699

87676

653.71

13.81

钱清镇、漓渚镇、兰亭镇、杨汛桥镇

服装家纺

95

14221

46.99

1.13

柯桥开发区、钱清镇、安昌镇

3、轻纺市场带动力强

我县拥有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中国轻纺城市场和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截止2010年,两大市场成交额分别达到438.64亿元和355.06亿元,其中“轻纺城网上交易市场”成交额33.2亿元。中国轻纺城已连续18年蝉联全国纺织品专业市场首位。一年两届的“中国纺织品博览会”吸引众多国内外客商踊跃参展,自“十一五”中期(2007年)成功发布全国第一个纺织指数——中国·柯桥纺织指数以来,进一步增强我国纺织业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的话语权,对全球纺织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纺织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  20062010年中国轻纺城市场群成交额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4、产业装备技术先进

“十一五”期间,我县纺织产业装备技术进一步提高,至今已拥有无梭织机3.5万台,其中进口占到80%以上,设备的先进性国内外首屈一指。为其配套的化纤、印染、服装等行业,我县也引进了2万多台()的先进设备,形成了纺织产业一条龙专业化生产格局,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5、产业队伍阵容强大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县纺织行业6000多家企业涌现了一批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家、精于生产技术的科技人才、熟练掌握生产技能的职工队伍。截止2010年底,全县纺织行业从业人员达20余万人,其中各类纺织专业技术人员4.67万人,中、高级技术人员达2.2万人,专业技术人员百人拥有量达24人。

6、产品开发能力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县纺织产业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发展,以信息技术改造纺织业,产品开发从原来三天出小样、五天上批量、七天进市场,进一步提升为三分钟出小样、三天上市场,产品开发时间大大缩短。并且,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开发新产品,从原来的化纤面料到现在的仿毛、仿丝、仿麻等仿天然织物以及混纺织物、纯天然织物,产品舒适性和服用性能大大改善,极大地提高了我县纺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2010年底,全县纺织产业已拥有国家级品牌24只,发明专利10件。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关键期、纺织产业集聚提升期,未来五年,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将对我县纺织产业继续产生深刻影响。

从国际环境看,一方面全球纺织产业格局不断调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纺织产业格局进入持续调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产业逐步转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用纺织品以及功能性、流行性强的纱线和面料,生产销售“自有品牌”服装;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发展,主要生产纺织上游产品和后整理水平较高的中高档纺织产品,同时为客户提供“自主设计”服装;中国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产业向资本与劳动兼具型发展,主要生产中高档纺织品,为国内外知名品牌配套,采用国产面料、客供品牌和款式加工服装。此外,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凭借低廉劳动力成本和欧美对其宽松的贸易环境,发挥后发优势,在纺织工业的中低端市场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纺织品出口环境复杂多变。目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突出,出口环境复杂多变,对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2009年全球共有11个国家(地区)对我国纺织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19起,借口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社会责任标准等贸易壁垒也迅速增加,加大了我国纺织品出口难度。此外,人民币升值也对纺织品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国内环境看,一是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土地、劳动力、能源等基本要素供给趋紧,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了发展的比较优势。预计未来几年,纺织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纺织行业的区域分布将重新构建,“沿海接单,内地加工”的产业互补格局,将使纺织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加速。产业集群已成为纺织产业组织结构的重要形式。从2002年底至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先后命名了104个试点集群,集群地区的纺织经济总量已超过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最为集中,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近76%的纺织企业,61%的从业人员,86%的出口交货值都聚集在这三大经济圈。

三是产业提升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长期以来,纺织产业呈现出发展方式粗放,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行业结构不尽合理、低端产品产能相对过剩、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等素质性、结构性、积累性矛盾,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极限性日益突出,能源资源难以支撑、环境容量难以容纳、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难以持续,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

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今后五年,我县纺织产业发展将迎来产业链完善及其衍生、价值链提升与再造、专业化分工深化、集群化集约发展和绿色生态发展的战略机遇与挑战。

二、战略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县委“富民强县、走在前列”战略部署,紧扣“突出转型升级,致力科学发展”工作主题,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浙江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建设为载体,以打造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国际性纺织贸易中心和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等“三大中心”为目标,大力实施纺织产业“4个千亿”计划,继续完善“一个主体园区、七个特色名镇”的产业空间布局,切实推进纺织产业集群升级,增强现代纺织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从纺织大县向纺织强县的跨越。

(二)发展战略

以打造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为主线,着力提升产业链。坚持以纤维差别化、面料功能化、印染绿色化、服装家纺品牌化、技术装备信息化等“五化”发展为导向,加快推动纤维由价值含量低产品向科技含量高的纤维产品转变、面料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印染由“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向“低成本、低排放、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转变、服装家纺由贴牌化向品牌化转变、技术装备由信息化水平不高向两化融合转变,形成从PTA、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到纺织机械产能分布合理、产品配套完整、综合优势明显的纺织产业链,并进一步延伸纺织产业链,与石化产业链形成紧密衔接。

以打造国际性纺织贸易中心为主线,着力提升营销链。坚持工贸联动、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联动、定价话语权与市场经营联动,加快推动制造与贸易互补互促发展,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物流、商流、信息流,推进“无形市场”功能由单一向综合、单向向双向、平面向立体的多重转变,突出中国轻纺城和钱清原料市场两大专业市场辐射带动,聚力建设高端纺织品市场,着力打造全业态市场群格局,加快建立定价能力强、影响范围广的纺织品定价体系,全面拓展国内、国际纺织品贸易营销链。

以打造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为主线,着力提升价值链。坚持技术研发中心化、产品创新品牌化、创意推广常态化,整合优质科技资源,育强技术研发能力,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互促提升,缩短研发成果产业化周期;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升纺织产业链各环节附加值率;强化纺织创意企业的引进、培育,加强花型设计及新品开发,定期举办创意设计大赛、流行趋势发布、国际性时装模特大赛等新品展示发布活动,以创新、创意、创牌为重点提升产品价值。

以搭建要素集约利用平台为主线,着力构建循环链。坚持集中布局、集聚产业、集约发展,突出发挥滨海工业区(马鞍镇)作为纺织产业集群主导园区的带动功能,推进产业向主导园区集中集聚,健全土地要素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业集群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走科技环保之路,构建以“一个主体园区、七大特色名镇”为主体的绿色纺织产业集群要素集约利用平台,实现“工业链”与“生态链”有机结合。

以建设高效公共服务平台为主线,着力完善服务链。坚持服务先导、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突出金融创新服务、人才要素集聚、信息网络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四类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扶持培育金融、职教、信息等功能业态,联动推进技术服务、营销服务、招商服务等发展,聚力完善交通、水、电、环保等设施网络,形成功能强、效率高、体制机制灵活的产业发展配套服务体系。

(三)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2015年,纺织原料、印染、服装家纺面料三大产业产值和中国轻纺城市场群成交额实现“4个千亿元”;纺织产业产值达30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自营出口达到110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 

质量目标。2015年,销售利税率达到6%;新增国家级品牌12只,争创国家级QC成果2只,纺织产品附加值有较大提高。

结构目标。2015年,企业结构更加合理,争取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5家,超50亿元企业达到20家,超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60家,培育一大批创新型企业。

创新目标。“十二五”期间,争创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家,R&D费用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   

节能减排目标。“十二五”期间,狠抓工业节能降耗,推广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力争全行业实现单位增加值能耗、CODSO2CO2、氨氮和氮氧化物年均排放指标均达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以上,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淘汰落后目标。“十二五”期间,力争淘汰25亿米高能耗、高水耗、技术水平低的印染能力,淘汰30万吨化纤落后产能,加速淘汰棉纺、毛纺等落后产能。

(四)空间布局

围绕纺织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一体化、集聚化布局原则,把印染产业集聚升级作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突破口,按照“调整结构、集聚整合、淘汰落后、控量提质、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以培育产能分布合理、产品配套完整的大纺织制造产业链为导向,深化完善“一个主体园区,七大特色名镇”产业空间布局,重点抓好滨海工业区(马鞍镇)制造主平台的建设,着力打造中国新型化纤研发生产基地、中国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和新型天然植物纤维生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积极争取全国性废旧纺织品回收再生纤维原料基地向我县布点,集中抓好马鞍化纤、杨汛桥经编、齐贤纺机、夏履非织造布、钱清纺织原料市场、兰亭和漓渚针织等七大名镇特色纺织产业建设。千方百计拓展发展空间,确保必要的新增用地供给和高效利用,盘活闲置厂房和存量土地。按照“九通一平”要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完善园区和特色名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保姆式”、“一站式”服务机制。根据区域分工和行业互补需要,推动区域信息共享,加强产业上下游的合作联动,充分发挥产业链整合优势,打响区域品牌。

 

 

 

 

 

 

 

 

 

 

一个主体园区

滨海工业区(马鞍镇)

中国经编家纺名镇:杨汛桥镇

七大特色名镇

中国针织名镇:漓渚镇

中国非织造布名镇:夏履镇

中国针织名镇:兰亭镇

中国轻纺原料市场名镇:钱清镇

中国纺织机械制造名镇:齐贤镇

中国化纤名镇:马鞍镇

 

 

 

 

 

 

 

 

 

 

 

 

 

 

 

 

 

 

 

 


 

2    绍兴县纺织产业空间布局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围绕纺织产业的发展目标,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我县纺织产业将明确“强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拓展营销链”的三大发展重点,努力抓好十二项主要任务,全力推进产业做强做大、健康持续发展。

(一)强化产业链

1、开发纺织原料资源

发展定位:努力降低土地和石化资源对纺织纤维原料的制约,积极稳定并拓宽纺织纤维原料供给来源。依托滨海工业区,立足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利用PTA在石化产业链与纺织产业链上的特殊地位,鼓励绍兴远东石化推进产业链延伸和战略联盟、市场开发、以及环保工艺革新工程,提高原料供需价格传递效率,科学规划产能,保障全县纺织产业集群转型的上游原料供给稳定;二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农作物废弃资源,开发生物质资源,打造新型天然植物纤维生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重视开发利用再生纤维原料,提高废旧纺织品的回用率,将废弃化纤和塑料产品资源化,进一步加强纺织原料的开发和利用。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PTA产能增长到320万吨以上,保持全国市场占有率10%左右,实现产值260亿元以上,逐步扩大新型天然植物纤维和再生纤维原料的比重,将滨海工业区(马鞍镇)打造成为国内工艺先进的PTA原料供应基地、新型天然纤维生产的先导区、国家再生纤维原料生产布点基地。

2、优化纤维产品结构

发展定位:依托滨海工业区(马鞍镇)的中国新型化纤研发生产基地和钱清镇等化纤集聚区,一是加强我县具有总量规模优势的涤纶纤维企业间的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引导企业从常规纤维向差别化、高端化、功能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加强对产业用涤纶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研发力度,继续抓好以涤纶长丝为主体的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混纤等特色原料的生产和应用,加强弹性纤维、环保纤维、纳米纤维、保健纤维等新型纤维和功能纤维的开发和生产,显著提高化纤差别化、常规纤维优质化和系列化程度。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我县化纤产量达到380万吨以上,品种多样、结构合理,化学纤维的差别化率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65%以上。

3、增加高档纺织品比重

发展定位:依托钱杨新城和福兰新城的织造、无纺布、经编基地,一是突出纺织品的绿色环保和功能性等特征,加快织造装备技术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化纤仿真面料水平,积极发展多种纤维混纺、复合、交织面料及纯棉等天然纤维面料,不断提高高档服装、时装及高档家纺面料的供给比重;二是产业用纺织品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加强对产业用纺织品研发与生产,重点发展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帘子布、工业过滤材料、医用卫生材料、高档合成布和高强度模纤维制品等产业用纺织品及军工特用纺织品。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服装面料、产业用布、家纺比例调整到40?25?35,功能面料比例进一步提高,产业用纺织品比重由目前的17%左右提高到25%以上。

4、推进印染转型升级

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实施,按照“集聚整合、控量提质、节能减排”的基本要求,严格节能减排、鼓励退出、重组,积极引导印染企业向滨海工业区集聚升级,基本达到控总量、提效益、高集聚、优环境的目标。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印染先进装备,推进以气流缸应用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和设备,提升行业整体装备水平。加强染整技术创新,改进传统染整工艺,着重发展清洁染整技术和数码染整技术,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染化料,配合高性能纤维的开发,突破面料染整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染整技术档次。充分利用节能减排倒逼机制,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绿色印染技术,减少染色用染料、助剂量和后整理用药、用水量,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通过控量提质,淘汰落后产能,全县80%的印染企业实现集聚提升,印染企业规模控制在170家左右,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10亿元以上的印染龙头企业;印染企业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和废水排放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国内先进染整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和国际重要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

5、提升服装家纺品牌

发展定位:重点依托钱杨新城的服装和家纺产业集聚区,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提升服装和家纺产业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培育服装产业中的品牌龙头企业,强化设计和营销两大环节,注重人才引进和市场拓展,鼓励服装企业品牌经营及自主品牌出口,进一步提升服装品牌美誉度。利用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国轻纺城”区域品牌,加强服装市场资源整合及行业自律,提高区域品牌影响力。努力提高家纺产品的设计水平,培育一批知名家纺产品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引导家纺产品向系列化、标准化、艺术化方向发展。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县服装家纺织造产业产值超千亿元,新培育25只服装家纺知名品牌,服装家纺品牌化率达到60%左右;培育销售收入超5亿元企业5家。

6、做强纺机制造基地

发展定位:依托滨海工业区(马鞍镇)、柯桥开发区、柯岩街道、齐贤镇等纺机产业园,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相结合,加快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转化,加强关键技术和重大成套设备研制攻关,研发生产高档精密纺机、机电一体化新型无梭织机及针织设备、节能、节水和环保型染整设备等纺织装备,加强研究开发纺织应用型软件系统及成套装置、数控印花激光制网机等新产品,加快扭转纺织机械长期依赖国外进口格局,努力打造门类齐全、技术先进、配套功能强的纺机设计与制造基地。重点实施骨干企业培育、信息技术提升、品牌建设等工程。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中高档纺机产品占比达到70%以上,培育纺机业龙头企业5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3家,新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只。

(二)提升价值链

1、大力发展纺织创意产业

发展定位:发挥我县纺织产业集群优势、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区位优势,努力建设纺织“创意之都”、“时尚之都”。依托创意大厦、科创大厦以及新建中国轻纺城创意园等平台,将创意产业和实体生产性经济紧密结合,积极推进纺织创意产业基地建设,使我县成为纺织创意的设计中心。加强产学研合作,扩大与国内外纺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引进培育一批纺织研发机构和服装、面料设计公司。通过举办纺博会、柯桥纺织指数发布、高层次设计大赛、时尚峰会、流行趋势发布会、创新论坛等活动,使我县成为纺织创意的信息中心。建立纺织面料样品库、纺织公共信息服务、纺织设备创新服务、纺织检测服务和纺织人才配需服务5大纺织时尚创意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商务模式,积极拓展电子商务,使我县成为国际纺织品创意的展示窗口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引进纺织创意企业300家以上,年产值达80亿元以上;每年举行中国轻纺城创意面料、时尚服装、家纺新品发布会、流行趋势发布会、时尚面(辅)料设计大赛、花样创意设计大赛及高峰论坛等25次以上,培育本土纺织创意设计人才1000名左右。

2、积极构筑产品研发平台

发展定位: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纺织科研院所来绍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强与院校的科技合作,推进纺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攻关,纺织制造环节六大行业基本建成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形成完善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等各类纺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使其成为全国领先的纺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示范平台;推进科技成果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加大对开发、应用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高性能纤维研发、染色处理加工技术、废水处理技术、纺织品物流配套技术,为纺织产业提升附加值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效保护产品专利、花样版权、染色工艺技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变。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纺织研发设计平台增长60%以上,新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家以上,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4只以上。

3、全面提升品牌创建水平

发展定位: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工程,以服装、家纺用品等终端产品自主品牌建设为突破口,选择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牌企业,加强技术进步,提高质量水平,建设和完善设计创意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品牌推广中心,成立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咨询机构,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品牌企业“走出去”能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实施知名品牌引进工程,积极引进、培育国内外知名纺织面料、服装品牌入驻,进行采购、创意设计和品牌营销;实施大品牌及品牌延伸战略,打造“中国轻纺城”大品牌,并将其延伸至物流、会展、创意等子品牌,挂钩本地企业和经营户创牌,实现企业品牌、市场品牌和行业品牌建设的协同共进。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培育200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服装、家纺及面料自主知名品牌,提高纺织服装自有品牌出口比重10个百分点;引进500家国际、国内一流的纺织面料及服装品牌企业入驻;每年投入4000万元专项资金打造“中国轻纺城”大品牌。

(三)拓展营销链

1、优化出口市场结构

发展定位:继续巩固做优传统中东、美国、巴西市场,积极开拓欧洲和其他新兴国家市场,优化纺织品出口市场结构,提供差异化产品,满足各国不同产品需求,防范市场风险。坚持加快外贸发展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相结合,择址建设中国轻纺城境外分销中心,缩短对外贸易销售链。加大与国际纺织服装市场的接轨力度,鼓励企业针对各国(地区)差异设立境外贸易公司,并与国际纺织品贸易企业加大合资合作,逐步提高国际品牌和海外供应商的数量,推动我县纺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的全球市场网络,批准境外企业总数达90家以上,新兴市场出口额占出口额比例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我县常驻国(境)外代表机构达到2000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数突破150家;国(境)外采购商增加50%,常驻达1万人以上。

2、扩容升级专业市场

发展定位:立足中国轻纺城和钱清原料市场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推进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和钱清原料市场扩容升级,延伸发展轻纺原料、服装、家纺、辅料及纺织机械等专业市场;根据两大市场各区域功能布局,推进分类划行归市,实现市场区域错位发展;强化管理立市、招商隆市、品牌兴市,提升市场规范化、规模化、诚信化经营水平,着力育强品牌营销、会展展示、价格指导等功能。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中国轻纺城市场群年成交额达到1000亿元;市场群公司化经营户数量突破6000家,仓储物流园区总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建成全球纺织品主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钱清原料市场经营户数量突破1800家,年成交额达到600亿元。

3、发展电子商务市场

发展定位:坚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联动战略,快速提升发展“网上轻纺城”,大力提高全球纺织网、轻纺原料网等门户网站知名度,借力阿里巴巴、ebay等网络交易平台设立大型轻纺B2B交易平台,形成国内外知名、功能齐全明细、高效的无形市场体系。积极开展企业电子商务营销网络建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网络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洽谈、接单,开展网上营销,逐步构筑覆盖面广、品牌突出的国际化网上交易市场群。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纺织产业电子商务中心;境内外网上纺织品交易商户突破10万家;主要电子商务类交易平台年成交额突破600亿元,占中国轻纺城市场群总交易额比重达50%左右。

4、完善配套物流体系

发展定位:以中国轻纺城现代物流园区(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中国轻纺城仓储物流中心和运河水运物流分中心建设,全面整合轻纺城国际物流中心、运河物流分中心、柯东仓储物流中心、钱清轻纺物流中心等仓储物流资源,增强通关报检、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争取设立“内陆直通关”。着力培育和引进现代物流企业,鼓励传统物流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改造提升,培育一批本土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外引内育”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完善纺织产业集群现代物流体系,力争将我县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纺织物流高地和长三角重要的现代物流节点。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际(国内)物流基地、杭甬运河水运物流基地,中国轻纺城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物流基础信息平台,达到内陆直通关和国际物流中心的硬件要求;引进5家左右国际知名物流公司在柯桥设立办事处,培育、引进4A级以上物流企业2家、5家,培育、引进3A级以上物流企业5家和15家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要素保障

1、土地要素保障

积极适应土地管理制度日趋严格的新形势,珍惜并用好土地这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强化土地供给和节约集约利用机制,为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创造“立地”条件。加强土地有效供给,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编的机遇,下调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新增规划用地面积9.5万亩,着力拓展我县发展用地空间。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向上争取更多的戴帽指标;多渠道筹措资金,向外购买用地指标;利用土地开发复垦及宅基地整理、房屋拆迁等方式,向内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把土地供给政策与生产力布局政策和产业政策紧密结合起来,深化“亩产论英雄”理念,严格按照调整结构要求和行业准入门槛供应工业用地,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和非生产性用房建设“双控”指标。支持发展节地型产业,支持企业开展“零土地技改”,大力开展“零土地招商”和标准厂房招商。坚持工业项目会审制度和土地公开招拍挂制度,完善工业用地管理和配置方式。

2、资金要素保障

深化金融创新,政银联手创造更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设立纺织产业提升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全县纺织产业提升发展的奖励扶持。充分利用经济基础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大“招商引行”力度,进一步壮大县域金融规模,强化资金保障。完善“服务经济优胜银行考评办法”和“新增贷款与新增财政性存款挂钩办法”,引导县内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纺织产业提升发展的信贷投放力度。鼓励有条件的纺织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境内外上市步伐,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大力推广“商标专用权”、“排污权”质押贷款,积极探索股权质押、存货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方式,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切实发挥新型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利用政策性担保公司政府主导的优势,加大银保合作力度,为纺织企业提升发展提供担保服务。

3、人才要素保障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切实保障纺织产业提升发展的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人才财政专项资金作用,扶持企业引智聚才,提升人才能力素质和资助人才安居创业。依托柯桥“浙江省轻纺人才市场”,定期举办大中型人才招聘专场,定期组织用人单位赴高校密集区和人才集聚区开展人才智力对接等活动,大力引进轻纺专业人才。充分整合现有社会培训资源,拓宽人才培训渠道,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定期选拔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赴高等院所培训研修。强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训,成立“绍兴纺织面料设计师沙龙”,通过导师引领、结对帮带、资格认证等途径,计划在五年内培育纺织面料设计精英1000名。定期评比表彰“突出贡献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十佳技术能手”,激发各类人才的创业创新精神。

(二)政策保障

为推进落实纺织产业“4个千亿”计划,全力打造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国际性纺织贸易中心和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需着力完善大产业链提升相关政策、支撑平台建设配套政策和重点工程推进扶持政策,健全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推进机制。

1、完善大产业链提升相关政策

结合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建设,针对符合我县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方向且符合相关政策要求的项目分类实施税费减免政策,为纺织产业链环节项目设立审批绿色通道,并全面开展项目分类贴息支持;结合国际性纺织贸易中心建设,以轻纺城“二次创业”为核心,每年财政支出中安排一定额度资金,用于优秀经营户、新注册经营户等奖励和补助,开展经营户素质提升工程,支持经营户开拓国际市场,政府主导加大中国轻纺城国际推介招商力度,着力优化贸易环境;结合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建设,积极完善促进自主创新、创意产业和人才集聚政策体系。

2、优化支撑平台建设配套政策

结合高效公共服务平台和要素集约利用建设,一是加强招商引行,完善担保体系,积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多渠道强化转型升级资金保障;二是发挥绍兴文理学院、浙江轻纺人才市场等载体的人才培育、集聚功能,积极筹建高校、职校、技校、培训机构等载体,鼓励校企合作培养适用人才;三是健全纺织产业行业协会组织机构,组建纺织产业总会,提升纺织产业各行业协会协作功能;四是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狠抓交通、电力、给排水等设施项目落地实施,强化园区开发、产业转型的设施支撑;五是严格制定土地要素集约利用、节能减排、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等资源环境政策。

3、建立重点工程推进扶持政策

按照“整合集聚、控量提质、节能减排”的基本要求,分类完善和推进实施“退二优二、退二进三、并购重组、统筹安置”等方面的政策,深入实施印染集聚提升工程;突出招商选资“一号工程”,健全招商资源整合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考核评价机制、长效服务机制和全程代理机制,围绕纺织产业核心环节,强化实施重大项目推进工程;坚持荣誉奖励和资金奖励相结合,制定龙头骨干纺织企业分类奖励政策和成长型高新纺织企业培育政策,深化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工程。

(三)机制保障

1、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强化规划实施,全县有关部门和镇(街道)、开发区要结合职能,切实落实好各类规划任务。一是强化规划与政府政策的衔接,以规划为框架全面落实促进纺织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政策资源,进一步研究采取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措施;二是强化规划与投资项目的衔接,按照本规划确定的产业发展导向,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加大投资力度,切实把规划落实到项目上;三是完善投资政策与相关政策的衔接,支持企业上好项目大项目;四是强化规划与部门工作的衔接,工业经济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制订本规划的具体实施意见。

2、完善项目引进机制

突出招商选资,健全项目引进工作机制,为纺织产业提升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健全资源整合机制,树立全县招商选资“一盘棋”理念,整合县镇两级招商队伍和调整优化相关部门招商职能,全面统筹全县可用招商的土地、标准厂房和商务楼宇等招商资源,切实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成立专门机构收集整理各种项目信息,各镇(街道)、开发区要主动上报项目信息,积极利用项目信息平台,结合各自产业平台实际,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项目选择对接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落户;三是健全招商激励机制,突出产业招商,研究完善招商选资相关激励措施,进一步增强招商工作主动性、有效性;四是健全长效服务机制,完善与招商选资相配套的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五是深化全程代理服务机制,为项目业主提供一条龙服务,并加强相关经济政策的宣传,发挥政策在招商选资中的作用。

3、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监督考核是把握纺织产业发展动态、保证规划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一是高效落实部门考核,重点抓好相关部门和镇(街道)、开发区考核落实,做好规划与各部门工作的衔接,细化完善规划的具体操作办法,着力从项目推进、土地集约、要素支撑、招商选资、公共服务等方面切实加强规划实施评估、过程监督和考核评估,通过任务分解和分层落实加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二是健全行业企业考核,强化纺织产业链各环节行业企业监督考核,明确研发投入、制造转型、市场建设等方面的具体目标,从项目推进、技术创新、用地效能、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着力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推进分类管理、综合测评,实现政企联动,确保发展规划目标实现。

4、完善协会服务机制

健全纺织产业行业协会的组织机构,进一步深化协会服务机制,切实发挥协会在纺织产业提升发展中的作用。一是完善协会协调机制,充分利用协会民间性、中介性特点和服务性功能,加强与企业沟通,协调解决平等市场主体间的矛盾和问题,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使协会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平台;二是完善协会自律机制,制定行规行约,倡导企业合法诚信经营,有效遏制低水平无序竞争,优化区域商务环境,引导企业“抱团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三是完善协会交流机制,加强行业经济技术信息、企业管理经验的交流,积极引导行业内的学习与创新活动,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纺织工业组织间的沟通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化解贸易摩擦,扩大互补合作,促进协同发展,增强行业协会的国际外经贸协调和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

 

 

 

 

 

附件:

 

绍兴县纺织产业“十二五”重大项目规划表

 

单位:亿元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和规模

项目

总投资

完 成

投 资

项目目前

进展情况

1

绍兴县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

按照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省级试点要求,坚持以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为重点,规划将全县80%的印染企业搬迁至集聚区

200

0

部分项目已摘牌

2

浙江天圣纺织有限公司

年产120万吨差别化纤

77

11.03

一期基本建成,部分设备安装

3

绍兴远东石化有限公司

年产120万吨PTA扩建项目

25

0

筹建

4

江欣君成服饰有限公司

年产1500万套无缝针织内衣生产线项目

5.88

2.45

部分设备安装

5

浙江新舒纺织有限公司

年产3500万米衬衫面料

5

0

已填塘渣,正在打围墙

6

绍兴舒豪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16000吨新型纺纱生产线

3

1.04

厂房主体结顶,设备安装

7

绍兴县金祥惠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年产11800吨高档针织面料项目

3

5.4

一期建成,二期技改投入

8

浙江瑞雪服饰有限公司

年产1500万件(套)男女羽绒服、休闲服

2.36

0.86

主体在建

9

浙江娜芙纳富服饰有限公司

年产250万件(套)针织、梭织服装

2.21

1.05

主体在建

10

浙江欧博特家纺有限公司

年产窗饰制品8000万米生产项目

2.03

1.36

二期开始动工建设

11

浙江金鑫化纤有限公司

年产7万吨差别化涤纶长丝项目

2.0

0.4

设备订购

12

绍兴新安纺织刺绣有限公司

扩建厂房,引进45台加弹机, 6万吨差别化纤维生产线

1.5

1.1

部分设备安装

13

绍兴县长丰纱业有限公司

新建年产26000吨纺织加弹项目

1.43

1

场地已平整

14

浙江为民纺织有限公司

年产18000吨中高档新型纤维针织面料生产线项目

1.1

0.3

已到设备试生产

15

浙江恒之陆纤维有限公司

特种混纺及无纺布生产

1

0.9

厂房结顶

17

绍兴稽山锦纶有限公司

新建年产57万吨尼龙6及锦纶纺丝项目

20.22

0

图纸设计中

18

浙江新舒纺织有限公司(新乐纺织)

新建年产3500万米衬衫面料生产线

5

0

图纸设计中

19

绍兴荣邦工贸有限公司

年产差别化纤维6000

1

0

图纸设计中

20

绍兴美纶化纤有限公司

年产1.5万吨涤纶短纤生产线

1.2

0.18

主体建设中

21

绍兴联强针纺有限公司

年产1500吨竹纤维和棉混纺纱、4500吨天然彩棉纱

2.1

0.7

场地平整

22

浙江万通染织资源研发有限公司

新建年产1万吨竹纤维及制品生产线

1

0

图纸设计中

23

浙江伊诺纺织有限公司(苏尔丽毛纺织)

新建年产6000吨纱线、720万米坯布生产线

2

0

图纸设计中

稿件来源:绍兴县人民政府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0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