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服装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人们在各种节日中穿着的服装。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和独一无二的节日服装。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影响、融合进中国人的观念里来。诸如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也开始在我国兴盛起来。而外国人在这些节日中所穿着的独特服饰以及其服饰文化也随之在国内流行起来。因此,纺织服装行业里就出现了一个特别的节日服装产业并且还催生出了蓬勃发展的节日商机。
逢佳节,一衣难求
节日服装因为其局限于特定的穿着时间,所以注定消费者对它们的使用频率不会很高。虽然我们现在过的节相对以往多了不少,传统的、西方的、法定的等等,但是各种节日穿着的服装并不相同无法通用。这也就确定了我国广大消费者对于节日服装的选择,绝大部分都是一节一衣的消费模式。这种独特的消费模式也就决定了节日服装、服饰产品不可能会大规模、大面积出现在传统的商场、百货公司等服装卖场。作为服装市场细分再细分的产物,节日服装大多都是处于一种专营的状态。通俗的说,也就是一店一衣的销售模式。
2011年9月初,某企业办公室工作人员张艳伟就忙活开来。即将到来的国庆节是举国欢庆的日子,他们公司也要参加一个当地政府举办的庆国庆文艺晚会。领导交给了张艳伟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去搞到演出时需要的服装。虽然说只是一个文艺表演,但各单位之间都憋着一股气,希望自己的节目受到好评。俗话说“不蒸包子,争口气”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艺节目的好坏,首先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这第一印象的体现无非就是出场时的“亮相”,而这对于服装的要求就显得特别突出了。观众第一眼看到的肯定是演员和服装,服装好不好,整齐不整齐,漂亮不漂亮在整个节目中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接到任务之后,张艳伟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在城市里穿梭。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往年合作的服装出租商家今年的生意特别好。他们公司需要的红军服装已经被别的单位捷足先登,提前交付了定金。
随后,张艳伟又跑了几家演出服出租的商店,但他们公司所需要的服装都没有了。回到单位,他把情况如实向领导报告之后,领导也觉得这事情难办,面对日益趋近的国庆节感觉压力颇大。服装的事情搁置数天之后,张艳伟的领导们才开会觉得租不到就去定做。然而,此时距离演出的时间仅仅还有5天。
张艳伟使出浑身解数,动用了自己可以动用的一切关系好不容易才联系到一家服装加工企业答应加班加点给他们单位赶制这批表演用的服装。不过,由于时间太过仓促这批服装只能做出上衣来,配套的裤子却是万万赶制不出来了。面对客观存在的困难,张艳伟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是硬着头皮“将就”吧。
表演的当天,随着音乐响起张艳伟单位参加表演的同事们身着崭新的服装闪亮登场。再随着灯光打过来,一群上身穿着红军装,下身穿着牛仔裤的演员出现在了观众们的面前。这种不伦不类的打扮,不由得让人们都暗自偷笑,表演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姑且不说演出的水平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服装成为了张艳伟单位参加这次活动的最大败笔。
实际上,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遭遇到类似张艳伟这样情况的不在少数。这类逢节日才需要的服装由于使用的频率相对非常低,消费者一般不会购买或者定制,即便是经营这项业务商家也不会大量储备相同款式的服装。但是,一到特定的时间大家的需求又相对集中。所以,便出现了这类服装平时无人问津,节日时又供不应求的尴尬局面。
与法定节日需求的服装不同的还有我国各少数民族的节日服装。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特有的节日也非常多。例如:壮族的铜鼓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都是十分著名的节日。每逢这些节日来临,少数民族同胞们就会穿起本民族特有的服装举行庆祝活动。我国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节日服装、服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独特民族节日文化传统的结晶,它们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我国的贵州省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等。周晓慧就在贵阳经营着一家民族服装、服饰专卖店。之所以选择这个民族服装、服饰行业,她主要是注意到了两个新产生的现象。首先,是改革开放以来本地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很快。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得是越来越多,而民族的东西是最能代表当地文化的产品。同时,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服饰也是游客首选的旅游纪念品之一。
其次,随着少数民族青年进城务工的人数增多。他们一些传统的生活观念正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比如说,以前苗族的姑娘从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学做刺绣。为的是能赶在出嫁的那一天,穿上自己亲手做的嫁衣。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苗寨的姑娘或是到城市读书,或是到城市打工走出了深山。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学,没有时间做她们民族传统的女工活。所以,在结婚的时候买一套本民族传统的服装、服饰成为了很多少数民族年轻人的选择。
正因为周晓慧敏锐的抓住了民族节日服装、服饰的商机,她的生意做得是风生水起。外地游客到她的店里,或者买顶民族的帽子,或者选购一条民族的围巾,或多或少都会带走一些商品。少数民族顾客上门,经济条件一般的买一套本民族的服装,条件好的有时候还会买上几套轮换着穿。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民族节日服装由于需求量大,绝大部分的产品已经用现代的纺织机械设备替代了原来纯手工的制作方式。例如,在市场上出售的苗族节日服装,上面的刺绣图案原来都是手工绣,但现在基本上已经被电脑绣所取代。
毋庸置疑,我国传统的节日服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正在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轨道。
过洋节,鬼影幢幢
不知不觉间,西方的节日随着西方的文化也开始影响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消费观念。在我国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中间以过圣诞节为代表的过西方节日也逐渐流行开来。从平安夜当晚喧嚣的娱乐场所层出不穷的庆祝活动,到圣诞节前满大街戴着圣诞老人帽子嬉戏的小朋友,无一不在提醒我们“洋节日”来了。
2011年11月1日是西方世界传统的万圣节。关于万圣节的由来说法甚多,但主流意识都认为是源自古代塞尔特民族的新年节庆,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每逢这一天,大家都要乔装打扮,以驱走那些不吉利的东西。同时,小孩子们还会提着南瓜灯笼,挨家挨户的去讨要糖果。实际上,通俗点解释万圣节就是西方的鬼节,类似我国传统的“七月半”。其中不同的是,我们中国人在鬼节都是习惯给故去的亲人烧点香蜡纸钱,而西方人则习惯在这一天装鬼吓人。
这一天在我国福建省晋江市,某学校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圣节庆祝活动。从早上8时10分开始,该校1300多名师生聚集操场,开始了万圣节活动的快乐时间。同学们穿上精心准备的鬼怪服装,或者打扮成超人、蝙蝠侠、蜘蛛人、哈利波特的形象,就连平常不苟言笑的校长先生也戴上了面具。实际上,西方的万圣节流传到今天,在与各种不同文化融合之后,早已经完全没有了原本的宗教迷信色彩,它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孩子们的节日,成为了年轻人举行化装舞会的节日。
万圣节的服装,在西方传统中都是人们自己动手在家制作。这样不但能形成万人万衣的缤纷状态,并且还能天马行空各自挥洒自己的想象和独特创意。不过,万圣节这样的“洋节”被引进到我国之后其习俗必然会因地制宜的发生一些变化。在已经习惯于快餐文化的当下,我国年轻人对于万圣节服装的选择一般都是去商店购买。不大有人会花上一个下午或者更多的时间自己动手制作。
2011年万圣节前夕,在成都某公司工作的白领王宇拽不过女朋友的要求,陪着她一起前去购买万圣节参加活动的服装。别说,万圣节的鬼怪服装平时总是觉得经常能见到。但要到了真的想买时,却找不到哪里有卖的。万般无奈之下,两人只得驱车前往离主城区相对较远的游乐场所“欢乐谷”购买。
走进卖场,王宇发现琳琅满目的万圣节服装了无新意。去年的,今年的货色都差不多,固定的款式、不变的颜色。比如黑衣黑裤黑礼帽的魔术师装、黑底白面的骷髅头套、满身补丁的巫婆装等等,都是老调重弹、年年如此。穿同样的衣服,重复同样的事情,甚至还要说同样的话。这样的情况让他觉得反感,感觉每年过万圣节就像是在“倒带”。
旁边的女朋友感觉到了王宇的不快,便开始给他做起了工作。女朋友开导他说,万圣节这天把自己和爱人打扮成稀奇古怪的小鬼大鬼,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乐趣。想象一下当路人打量着我们的游行队伍时,谁会在乎那些千篇一律的蜘蛛人、咸蛋超人、白雪公主、巫婆、南瓜鬼……一席话说得王宇心里豁然开朗,选购节日服装无非就是一个寻找快乐的过程,何必在乎那许多。
两人在卖场里逛来逛去,看看比比最后挑选了两套稍微像样的鬼怪服装。这种服装价格在300元一件左右,王宇注意到卖场里还有价位在百十来块的头套类鬼怪装,另外也有售价上千的高档木乃伊装等。随后,两人又挑选了一些万圣节活动需要的配饰。结账的时候,两人购买的这些东西总共花费将近800元。
实际上,西方“洋节日”所带动的这类鬼怪似节日服装由于其所代表的消费者本身的个性感觉太强。所以,过“洋节日”所需要的服装一般都是采取出售的方式。行业内目前还较少有从事这类鬼怪似服装的出租业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过“洋节”穿着的服装价格相当于同样面料的其他服装是比较高的。据了解,生产成本差不多的服装产品中鬼怪似服装的价格平均要高出50%以上。
主要原因是由于需求的数量相对较小,生产这类衣服的企业,经销这类产品的商家都不多。同时,购买这类服装产品的消费者也较少。所谓的“货以奇局”,从鬼怪服装的销售情况来看,颇有一点“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味道。
另外,就西方节日商品产业链来说,我国的羽毛制品行业借这股“东方”这些年发展十分迅猛。西方人习惯用羽毛做装饰用,在墙壁上、帽子上、服装上都使用甚广。而我国的羽毛加工企业生产的装饰用产品目前已经占据欧美国家80%以上的市场份额。可以这样说,西方的节日商机在一定程度上还推动了我国特种禽类(如:鸵鸟、火鸡等)的养殖、加工行业发展。
西方节日对于服装、服饰的要求比较重视,这也就给节日服装行业创造了巨大潜在市场。但目前,我国西方节日服装款式还比较单调,设计也即便处于“抄袭”阶段,并且销售终端及其有限。由于受到节日服装在特定时间才有市场的客观因素制约,行业内零售商家卖难,市场上消费者买难的现象应该还会长期存在。
看质量,褒贬不一
节日服装的范畴其实是十分巨大的,它不但有民族之分,中西之分甚至还会因为节日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前段时间,还有一些学者提出说春节我们应该穿唐装。不过,稍后又有专家说应该穿汉服。有关节日服装的争论由来已久,不过那都是“老夫子”们的事情。跟我们节日服装行业以及普通的消费者没有多少关系。大家关心的仍然还是节日服装的质量问题。
据相关资料显示,消费者对于节日服装的质量投诉中。传统民族节日服装的比例要大大高于西方节日服装,而这其中由于服装配饰引起的投诉更是居高不下。
重庆的王女士跟随旅行团前往内蒙古二连浩特参加“中蒙边境三日游”。在旅游途中,王女士在购物点看中了一顶皮毛的小毡帽。销售人员告诉她说,这顶帽子是蒙古国狼皮做的,不但好看还十分保暖。同时还再三强调说,狼皮的制品只有中蒙边境这里才有卖的,中国的狼不但受保护,并且还基本绝迹了。几番忽悠之后,王女士花了400多块买下了这顶帽子。不过,没过多长时间之后她就在二连浩特的商场里发现了一模一样一个品牌的小毡帽。唯一不同的是,帽子的标签上注明是狗皮制作的。王女士大呼上当,但为时已晚,总不可能再到边境那边去投诉吧。我们普通消费者的分辨能力是有限了,在不了解情况,分不清是狼皮还是狗皮的情况下还是谨慎消费才能尽可能的规避风险。
另外,我们都知道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服装上各种镶嵌、挂饰比较多。比如苗族服装上绚烂耀眼的各种银饰品,景颇族的各种锡器挂件等等。但往往就是这些服装上的饰品很容易出现连接不稳,容易脱落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些不法商贩用其他金属冒充高档金属的现象时有发生。
实际上,节日服装产业在我国庞大的服装行业内仅仅只占很小的份额。目前,它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行业内几乎全部的产品都出自于小型服装加工厂或者是家庭作坊式的地方。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导致节日服装的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不过,随着人们日益重视的节日文化以及我国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节日服装行业的市场正在逐步扩大,节日服装产品也已经从原来以出口为主开始向内销市场转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节日服装这个一直被大多数服装企业所遗忘的角落一定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