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棉花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一2015年)
发表时间:2011-12-16      发表评论()

  总结安徽省棉花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一2010年)经验和教训,为了满足纺织市场的需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根据安徽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结合我省棉花产业发展实际,组织编撰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我省是全国主要产棉省份之一。“十一五”期间,全省棉花年平均种植面积为550万亩,年均生产棉花35万吨。安徽省植棉历史悠久,土壤、气候适宜种棉,现已形成淮北、沿江和江淮之间三大棉区,适宜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其中淮北棉区种植面积逐渐萎缩,沿江和江淮棉区种植面积稳步增长。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棉花收购市场主体多元化,棉花销售顺畅。尽管我省基本完成棉花质检体制改革,100多家400型棉花企业进入棉花市场,但是我省棉花市场还存在生产、加工规模小,品质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棉花产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必须加大力度,推进我省棉花产业化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是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的重要时期,也是我省棉花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二、主要内容
  (一)总体目标:经过5年努力,全省棉花种植面积达700万亩,总产值80亿元左右,其中发展优质专用棉生产基地500万亩,单产70公斤以上;培育加工产值或销售额亿元以上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60户;带动农户由42万户增加到65万户。
  (二)区域布局与基地建设。确保我省淮北棉区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将我省江淮棉区和沿江棉区规划为两大棉花优势区域,其中重点建设16个优质棉基地。
  1、确保淮北棉区种植面积保持稳定
  该棉花种植区域土地平坦,灌溉条件较好,日照充足,光热资源适中。近年来随着淮北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各种经济作物的兴起,尤其是玉米和豆类,淮北棉区棉花种植面积下降较为严重,因此要想方设法确保棉花种植面积。
主攻方向:政府加强棉花产业引导,创造植棉优势条件,壮大棉花种植大户实力,改造中低产棉田,扩大植棉规模,提高棉花单产、纤维成熟度和品质一致性。
  发展目标:到2015年发展优质专用棉100万亩,平均单产70公斤/亩,霜前花率达80%以上,建立以适纺40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提高棉花品质的一致性。
  2、沿江棉花优势区
  重点建设生产规模较大的无为、望江、宿松、繁昌、庐江、宣州、东至、枞阳、贵池等9个县(市、区)。该区域光热资源丰富,耕作制度多数实行粮(油)棉一年两熟,以移栽棉为主,棉田布局较集中,水利资源丰富,单产较高,棉纤维比强度高,成熟度好;纺织工业发达,运输成本较低。
主攻方向:加强棉田基本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推广分品种规模种植,规范栽培模式,加强高品质棉育种。
  发展目标:到2015年发展优质专用棉300万亩,单产70公斤/亩。该区以生产长(强)、中短(粗)棉花为主,建立纺50支纱以上和20支纱以下的原料生产基地。
  3.江淮棉花优势区
  重点建设肥西、寿县、定远、淮南等4个县(市、区),该地区光热资源较好,以移栽棉为主,近年来随着棉花种植技术的提高,植棉收益的增加,植棉面积增长较快。
  主攻方向:推广棉花新品种和规模化种植,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引导棉花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建立,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提高棉花产量。
发展目标:到2015年发展优质专用棉100万亩,单产70公斤/亩,该区域作为沿江棉区棉花产量的重要补充。
  (三)龙头企业建设。采取外引内联、重组、兼并、收购、股份合作等形式,培育一批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以安徽省棉麻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其他省级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依托,具有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群,在条件成熟时,组建安徽省棉花企业集团。力争在3-5年内,形成加工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60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到25个。
  (四)市场体系建设。依托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充分利用现有的储备、中转仓储设施,组建区域性的棉花交易市场。交易市场实行会员制,广泛吸纳省内外大型棉花经营企业、纺织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成为交易市场股东。力争到2015年,建成拥有现代化的网络交易设施、辐射力强、交易量大、规模效益好的棉花交易市场。
  (五)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抓好良种繁育体系、优质棉生产体系、信息技术与推广体系和棉花科技支撑体系。
  1、建设棉花原种场。选择条件较好的棉花原(良)种场,建设3个原种生产基地,原种生产基地规模3000- 5000亩,杂交制种规模1000亩以上,主要任务是原种生产,为良繁基地提供原种,开展杂交制种,培育2-3个适合我省土壤、气候特点的优质棉种,力争做到主产县一县一种。
  2、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根据各生态棉花播种量(淮北棉区2.5公斤/亩,沿江棉区1. 5公斤/亩),按照全省植棉面积600万亩计算,需要精加工棉种1200万公斤,需要建设良种繁育基地17万亩左右。
  3、完善良种棉加工厂。在二大棉区重点扶持一批良种加工厂。主要是厂房、仓储设施建设改造,精加工棉种生产设备的添置、更新,种子检测仪器、设备的购置等。
  4、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区。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扩大棉花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范围。选择一批植棉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建设高标准棉田示范区,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与示范,带动本地的棉花生产。
  (六)做好棉花的产后工作,加强棉花加工工艺的研究。根据以往经验,棉农在棉花在产前、产中投入较多,事实上,棉花产后最不容忽视。根据市场需求,应该分级采摘、晾晒和销售。加强棉花采摘环节的监督和指导,引导棉农使用棉布袋包装棉花,收购棉花实行倒包挑拣“三丝”,加工环节进一步挑拣“三丝”,力争减少“三丝”含量,才能提高全省棉花的整体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为了适应国内国际市场要求,还应研究锯齿机加工工艺,提高加工速度,研究皮辊机加工高品质皮棉的工艺,确保高品质原棉含杂符合国标,研制与国际接轨的打包机,推广配套打包新技术。
  三、年度计划与目标
  2011年,淮北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25万亩,其中阜阳市10万亩、宿州市6万亩、蚌埠市3万亩、毫州市3万亩、淮北市3万亩。江淮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20万亩,其中六安5万亩、淮南5万亩、合肥5万亩、滁州5万亩。沿江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60万亩,其中,巢湖市20万亩、安庆市15万亩、芜湖市10万亩、池州市10万亩、铜陵市5万亩。培育10个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经营企业,其中淮北棉区3个、江淮棉区2个、沿江棉区5个。依托棉花原种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
  2012年,淮北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25万亩,其中阜阳市10万亩、宿州市6万亩、蚌埠市3万亩、毫州市3万亩、淮北市3万亩。江淮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20万亩,其中六安5万亩、淮南5万亩、合肥5万亩、滁州5万亩。沿江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60万亩,其中,巢湖市20万亩、安庆市15万亩、芜湖市10万亩、池州市10万亩、铜陵市5万亩。培育12个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经营企业,其中淮北棉区3个、江淮棉区2个、沿江棉区7个。依托棉花原种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
  2013年,淮北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25万亩,其中阜阳市10万亩、宿州市6万亩、蚌埠市3万亩、毫州市3万亩、淮北市3万亩。江淮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20万亩,其中六安5万亩、淮南5万亩、合肥5万亩、滁州5万亩。沿江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60万亩,其中,巢湖市20万亩、安庆市15万亩、芜湖市10万亩、池州市10万亩、铜陵市5万亩。培育14个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经营企业,其中淮北棉区4个、江淮棉区3个、沿江棉区7个。依托棉花原种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3万亩。
  2014年,淮北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15万亩,其中阜阳市6万亩、宿州市3万亩、蚌埠市2万亩、毫州市2万亩、淮北市2万亩。江淮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20万亩,其中六安5万亩、淮南5万亩、合肥5万亩、滁州5万亩。沿江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60万亩,其中,巢湖市20万亩、安庆市15万亩、芜湖市10万亩、池州市10万亩、铜陵市5万亩。培育14个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经营企业,其中淮北棉区4个、江淮棉区3个、沿江棉区7个。依托棉花原种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3万亩。
  2015年,淮北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10万亩,其中阜阳市2万亩、宿州市2万亩、蚌埠市2万亩、毫州市2万亩、淮北市2万亩。江淮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20万亩,其中六安5万亩、淮南5万亩、合肥5万亩、滁州5万亩。沿江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60万亩,其中,巢湖市20万亩、安庆市15万亩、芜湖市10万亩、池州市10万亩、铜陵市5万亩。培育14个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经营企业,其中淮北棉区4个、江淮棉区3个、沿江棉区7个。依托棉花原种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3万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抓好落实。由省供销社牵头,负责各地棉花产业化规划实施中的指导、协调、信息发布、标准制定和项目论证、龙头企业申报初审等工作。各地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切合本地区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切实把棉花产业化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二)依靠科技,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在淮北棉区围绕一熟、两熟栽培,重点解决机械化铺膜,抗旱节水、促早熟问题;在沿江棉区围绕两熟、多熟栽培,重点解决机械化制钵、工厂化育苗移栽及抗旱、排渍问题。实施棉花精准栽培工程,精量、半精量播种。淮北棉区机械化铺膜,半精量播种;沿江棉区机械化制钵、移栽。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设病虫草害监测系统,实行综合防治,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三)加强品牌整合,实施棉花品牌战略。加大对棉花加工机械设备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棉花加工质量。实施品牌战略,生产加工国际国内市场叫得响的品牌棉花、免检棉花、“无三丝”棉花,以满足国内外棉花消费需求。
  (四)发挥省棉花行业协会作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强化省棉花行业协会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贯彻落实政府对棉花产业的扶持政策,参与审核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及资金的安排,检查督促资金、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拓宽流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五)加强政策扶持,多渠道增加投入。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国内支持空间,“绿箱”政策措施,在棉花生产、科研、良种繁育推广、棉田基本建设及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特别是种棉大户发展棉花生产。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解决棉花收购所需的资金。要广泛引进社会资金,加快棉花生产发展。
  (六)规范棉花市场秋序,严格质量监督管理。工商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未取得经营资格而擅自收购、加工的企业及擅自设立的棉花现货交易市场,要坚决取缔。加强对棉花质量的监督执法,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混等混级等违法行为,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轧花机和土打包机,一经发现,坚决封存销毁。

稿件来源:中国第一纺织网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0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