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的朝阳转型——破译大朗毛织产业升级密码
发表时间:2010-10-28    作者:肖莹  发表评论()

  “当很多人都认为传统产业就等于脏乱差的时候,当所有人都认为传统产业无利可图的时候,大朗不但没有轻易放弃传统产业,反而从绝境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实现了毛纺织业的爆炸性发展。”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武一教授的言论,让大朗毛织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事实证明,大朗的毛织业在2010年取得的成绩可以用“傲人”来描述:在去年实现逆势上扬,规模以上毛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毛织品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7%的基础上,今年1~8月,规模以上毛织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0.7%,利润同比增长85.7%,1~7月毛织品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6.1%。

   “一台机器相当于20个熟练工人,织机走进数控时代”
  
  “2008年初,我们来大朗考察投资环境时,该镇领导说,不要看现在大朗的毛织业好像很低端,2~3年后,我们转型成功了,夕阳产业就会变成朝阳产业。就是这句话打动了我们。”盛星科技(东莞)有限公司总经理袁祖成回想当初的抉择,仍显得十分兴奋。
  如今,虽然总公司每年都会给他们下达指标任务,但袁祖成却可以完成得很轻松。因为大朗已经从“全球毛织业最集中的地方”,变成了“全球数控织机最集中的地方”。
  作为香港茂荣集团设在中国内地的总部,颖祺是东莞最大的毛纺织企业之一,拥有设在广西、贵州、四川等省份的11家分厂。据悉,从2007年到现在,颖祺已经购买了1000台数控织机,其中一大半是去年底以来新引进的,光这一项的成本就达到3亿元。

  面对巨额的投入,企业的负责人却有一本“小九九”:一台先进的电脑织机,在同样的1个小时里,工作效率等于传统手摇织机的2.5倍;而一名工人只能操作一台手摇织机,但可以同时掌控8台数控织机。由此算来,一台机器相当于20个熟练工人。

  在东莞,雇一名熟练工,月工资最低的也要1600元,而数控织机不仅可以24小时运作,而且质量稳定,不管多复杂的尖端产品,只要能编程,机器就做得出来。”该公司负责人说,同时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从下单到出产品,六七天就可以完成,手工根本赶不上,还能解决“招工难”的问题。

  为了鼓励企业加快设备升级的步伐,大朗企业每买一台价值10万元以上的数控织机,当地政府就补贴2000元,“这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袁祖成说,在如此利好政策的带动下,2008年盛星卖出400多台数控织机;2009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他们原计划2010年实现1500台的销售量,但现实给了他们更大的惊喜。“在2009年织交会的时候,我们的订单就已经排到了今年的5月份。按照今年的势头,3000台应该不在话下。”

  据大朗镇数据统计,目前全镇企业使用数控织机达6200多台,可节省劳动力5万多人,年内企业计划购置数控织机3000多台,预计年底可达1万台。

  大朗印章背后的谋略

  令大朗人骄傲的一个说法是:大朗生产的产品走向了世界每个角落,全球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拥有1件大朗毛衣。但在光鲜的背后,大朗毛织也存在隐忧:同东莞其他传统产业一样,以贴牌生产为主,缺乏自创的知名品牌。受此制约,大朗毛织曾经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企业缺乏话语权,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在大朗镇银朗南路,人们远远地就能望见该镇的标志性建筑——23层高的大朗商会大厦,大厦的两侧外墙镶嵌着印有“大朗”中英文字样的图形图标,色泽鲜红,如一枚印章,十分抢眼。如今的大朗,这枚方形的中国印图标随处可见:在大朗镇的街头广告上、在各级干部的名片上、在各种场合的礼品袋上、在大小会议的资料袋上,更在大大小小的毛织厂里。实际上,这个图标不仅出现在大朗,也出现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朗毛织业转型升级,正在实现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中共大朗镇委书记尹景辉向记者谈到。

  “大朗”这个区域品牌,当地政府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推“大朗”这个区域品牌,在所有大朗制造的商品上打上“大朗”的标志,另一方面则鼓励企业自创品牌。

  大朗的毛织企业经常在海内外参展、接单,但在大朗区域品牌形成之前,企业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阵,数量虽多,却难以发挥集群效应。自从区域品牌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大朗镇政府积极作为,大力推动企业抱团发展,组织毛织企业组团亮相国内外市场,以“大朗毛织”统一形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

  2006年,大朗的11家毛织企业以“大朗毛织产业集群”的整体形象,亮相在纽约举行的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上,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个企业参展的模式,“大朗毛织”统一推广之路由此开启。此后,大朗的重点毛织企业开始以组团的形式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业展会,如北京服装展、深圳服交会、美国纺织服装展、法国纺织服装展等,镇财政在展位制作、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补贴。此外,大朗毛织还先后开赴杭州、上海、常熟等城市,举行大朗毛衫全国巡回展,整体推广大朗毛衫精品,厂家和商家面对面接洽,赢得了满堂彩。

  除了推广“大朗”这个区域品牌外,大朗同时鼓励企业自创品牌,对获得名牌名标的企业和产品,给予一次性30万~100万元的奖励。在利好政策的带动下,很多企业尝试着做品牌。

  “另辟蹊径,引入人才”

  点开大朗网页,一个毛织网上设计大赛的栏目格外醒目。大朗网站每月点击量超过50万次,根据IP地址统计,一半以上的点击量并不是来自大朗本地,而是来自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与东莞多数行业一样,大朗的毛织业同样面临缺少人才的短板。只不过,大朗招揽人才的方法却是另辟蹊径。“大朗是一个镇,尚未有力量把世界各地设计人才汇集到这里,但我们可以利用网络,通过举办设计大赛的方式实现这种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共大朗镇委副书记林熙仿表示。

  当前,一个投资5000余万元的毛织服装产业时尚创意区在大朗兴建,并吸引了众多企业和知名服装院校的入驻。而“订单式培训”方案的实施,更是推动了产业工人素质的“转型升级”,推进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销售,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节省了大量劳动力。据悉,目前该镇规模以上毛织企业80%以上设立了研发部门,有中高级设计师1000多人,年设计毛衣20万款。

  下一步,大朗将强化中国(大朗)毛纺织产品研发中心在时尚潮流设计、毛衫流行趋势发布基地、产学研相结合、人才集聚等方面的职能,促进与国际高端设计资源合作,办好中国(大朗)毛织服装流行趋势发布会,建立和加强与珠三角10所服装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集聚时尚设计人才。

  “上网接单,生产基地的商贸化蜕变”

  过去,企业与商家“单打独斗”的局面让大朗镇的毛织产业显得有些凌乱,但如今随着城市规划引导产业集聚,大朗的毛织产业开始由“指头”变为“拳头”。

  为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大朗镇政府正在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努力打造以毛织贸易中心为龙头的毛织商贸区,促进毛织高端资源要素向这个片区集聚。目前,大朗毛织商贸区已扩展到8.9平方公里,区内有5条毛织专业街和2600多家毛织企业。

  这5条毛织专业街分为纱线原料街、数控织机一条街、毛衣成品街、五金配件一条街等,形成前店后厂、配套完善的经营生产格局。

  “高端的产业形态需要高端的城市空间来承载。”林熙仿表示,该镇非常注重通过城市升级推动产业升级,近年来不断加快推进城市空间的再造,增强城市对各种资源要素的集聚能力和配置能力。

  为了鼓励集群内的龙头生产企业在商贸区设立销售总部,大朗还引进了鄂尔多斯、日本樱花、日本岛精、德国斯托尔等名企名店进驻商贸区,去年商贸区销售值同比增长73%。

  “与技术更新换代相比,人的思想转换更为重要”。在大朗毛织网站设立供求专栏,建设电子贸易商城,实现毛织产品点对点的无间隔贸易。目前,已有2000多家毛织企业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电子商务。现代化网络信息的运用,让大朗的毛织业步入了“世界时间”。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报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今日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0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